■本报记者 麦文耀 陈敏 覃创源
青少年是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怎样更好地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在今年的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们将目光聚焦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呼吁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为全方位守护“少年的你”建言献策。
构建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在互联网影响下,一些孩子因自制力差,容易受到暴力等不良因素的侵蚀。未成年人因为身心发育还不够健全、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事态的判断还不够完善,遇到挫折时过分偏激,极易引发心理问题。
“尽管我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相继开展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护苗’专项行动等,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在省人大代表、海南医学院党委书记赵建农看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构建我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流于形式,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缺位,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在记者采访时,赵建农列数了部分目前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赵建农建议加强普法宣传,强化健康理念,通过立法,率先在全国开展“5·15国际家庭日”活动,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同时丰富宣传形式,举办家庭健康教育公益性讲座,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科学引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夯实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此外,赵建农还建议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协作协同,通过政法委牵头,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联动机制,打通“家-校-医-社”沟通渠道,整合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力量、个体和各类组织心理服务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各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联动性作用,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架构。
加快推进
学前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海南还存在特殊教育学校规划布局不够完善、师资短缺、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问题和薄弱环节。
“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省人大代表、三亚大东海酒店前厅部副经理黄玉长期关注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情况。她认为,加快推进三亚市学前特殊教育,创办特殊教育幼儿园,已是迫在眉睫。
根据《海南省学前教育发展布局规划(2025—2035年)》要求,到2025年,全省公办特殊教育幼儿园达到19所。
黄玉认为,可以从建阵地、强队伍、聚合力等三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三亚市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让因身体或精神疾患而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接受高质量的适宜教育。她建议,应积极推进学前特殊教育,同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度。政府和民办资源双向奔赴,有效衔接,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黄玉还建议,政府要将办好特殊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统筹安排资金,有效配置资源。教育、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要形成工作合力,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努力扩充学位资源。同时,整合优秀的民办资源,强强联合,互通互联,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
加强应急避险意识
和安全防护能力
在不断蓬勃发展的当代社会,火灾、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显著。中小学和幼儿园是灾害中未成年人最密集的场所之一,未成年人是承灾人群中的脆弱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
如何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应急避险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引起了省人大代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党小组组长王柏和的重点关注。
“目前,学校是防灾减灾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是在学生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和避险自救能力的培养上是存在短板的。”对此,王柏和建议,应提升教师应急水平,开展相关教师必要的应急知识培训并进行理论与实践考核,以确保他们能够传授准确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急救设施建设,提升急救教育基础设施和急救设施的覆盖率,实现“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扎实推进学校健康教育。
王柏和认为,除了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也要进一步推动安全宣传和教育。要加强应急宣传力度,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安全教育,让应急知识随处可见,将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常态化开展安全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到安全体验馆、消防科普教育基地等参与活动,提高他们的应急避险意识。
王柏和还建议,应大力推广公益宣传力度,制作应急科普宣传片等宣传资料、互动应急教育平台等应急科普产品,通过多种媒介广泛宣传应急避险知识。同时,在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线上线下的应急科普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安全素养。定期开展校外应急模拟演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紧急情况,从而更好地掌握应急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