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君 张星 吴静怡
食品安全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民生问题。今年省两会期间,食品安全成为省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大家纷纷对这个“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聚焦“舌尖上的安全”。
集中用餐单位
食品安全监管待加强
“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大多设置于单位之内、服务特定人群,由于相对集中、数量大,是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的多发地之一。”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会常委贺澜起认为,究其原因,是由于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和监管不到位造成的。
贺澜起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存在工作人员认为建筑工地食堂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必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而不予受理等情况。
“部分集中用餐单位,特别是建筑工地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不强,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法规和知识掌握不够。”贺澜起说。
贺澜起建议,党政机关食堂应该带头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要求,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同时,监管部门要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岗前教育培训和考核,建立健全行政机关行政首长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制度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此外,贺澜起建议加强日常监管,严查集中用餐单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规的情况,全面检查集中用餐单位食堂,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其整改到位。对不具备申办条件或拒绝整改、食品安全状况恶劣、未经许可从事餐饮经营的集中用餐单位食堂依法查处,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构建预制菜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目前,预制菜以快捷、方便等特点受到人们喜爱,但大家不免为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感到担忧。
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杨坤表示,目前预制菜产业产品繁多、单品市场供应量少,从技术研发到设备生产都难以实现集群化、集约化,限制了企业规模发展。预制菜产业目前存在重复建设、品类雷同等问题,必将造成同类企业、同类产品低价恶性竞争现象出现。
“这些都影响预制菜产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杨坤建议,要加强预制菜产业顶层设计,推进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与各高校、全国各重点预制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培养新的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合理布局和统筹指导,实现产品多样化,解决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跟风、同质化等问题,打造有海南地域特色预制菜产业群,培育琼菜预制菜品牌。
杨坤认为,要加强预制菜产业管理,构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快预制菜从田间到餐桌系列标准化建设,将预制菜原料生产主体纳入我省三农大数据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服务平台推行“二维码溯源+合格证”开证模式,推动形成预制菜生产厂家出具合格证上市,市场进货查验管理机制。
全面提升校园食品
安全与环境质量
针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省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委员郭东宇表示,当前还有部分学校食堂存在菜品种类单一、口味油腻等问题,学校周边的商铺和商贩仍在售卖辣条、汽水等高糖、高盐、高油的零食(简称“三高”零食),这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害,虽对此有相关政策规定,但是执行力度和监管效果有待加强。
为了确保学生在校园内享用安全、健康的食品,防止出现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郭东宇建议全面提升校园食品安全与环境质量,在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增加经费投入。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责任机制,明确各方在食品安全中的责任,确保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责任人。
“要从源头加强监管。”郭东宇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周边商铺的监管和巡查,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对学校周边商铺和商贩进行定期检查和巡查,确保他们遵守相关法律规定。要在醒目位置摆放禁止未成年人购置烟酒产品相关的标识,提高商家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销售“三高”零食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
郭东宇还建议,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家长和教师参与食品安全监督,设立反馈渠道,对食品安全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公开处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