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君 王巍 吴静怡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在2025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出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在省两会上,不少省政协委员也把目光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建言献策。
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指南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省政协委员、海南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顾申红认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有效防范不良事件发生,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顾申红介绍,当前我国青少年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学业压力、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因素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师长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态度也是促发因素。
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单一、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社会的支持系统薄弱,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和信息平台,青少年在遭遇心理危机时难以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对此,顾申红建议,要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指南,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政策保障,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定期测评学生心理健康
省政协委员、民盟海南省委会副主委、省司法厅一级巡视员税军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在2025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
税军建议,尽快加强中小学心理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开展全社会的心理学素养科学普及,提升心理治疗专业水平。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缺乏协同,二是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社会资源不足。”省政协委员、励福实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黄晓君说。
对此,黄晓君建议,要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及跟踪,把心理辅导室建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从选址、布局、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满足工作需求。同时,家、校、社协同共育,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开展不少于1次家访,并将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环境与经历等作为心理普查建档的重要内容。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进行重点帮扶,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相关部门加强联动
“作为法院系统的政协委员,我深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省政协委员,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工会主席、研究室副主任李丽介绍,目前,海南省政法单位已经开展不少工作,如深入校园开展安全教育,融入心理健康引导;针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测评与辅导;在少年法庭配备心理专家,缓解庭审对青少年的心理冲击。但该项工作仍有提升空间。
李丽建议,特别是针对涉案未成年人,公、检、法部门需强化联动。针对涉案青少年心理问题,应联合启动心理干预机制,共享涉案青少年心理状况,确保帮扶无缝衔接。还应定期共同回访,了解心理恢复情况,联合学校、家庭给予全方位关怀,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
省政协委员、民革文昌市委会主委、文昌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陈菲菲建议,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过滤不良信息,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空间。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更多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