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肖瀚 通讯员廖之秀 符政榆)日前,海口海事法院执行局妥善高效化解两起执行案件,破解执行堵点,让法律文书的“纸上权益”真正兑现为“真金白银”。
今年6月,申请执行人张某依据生效的判决书向海口海事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被执行人邱某偿还购船款10万元及利息。执行中,执行法官采用“线上财产查控+线下调查”的方式,查询到被执行人名下只有几千元银行存款及一辆报废的摩托车。法院在穷尽财产调查措施后,发现被执行人确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该案或将以“终本”方式结案。但执行法官仍不言放弃,通过多种途径寻找到被执行人在外地的女儿从中协调。经执行法官多次耐心释法说理,被执行人承诺筹集欠款,双方签订和解协议。近日,被执行人将欠款一次性支付给申请执行人。
在上述案件签订和解协议当天,执行法官在临高化解一起长达17年的借款纠纷。
据了解,2008年,黄某某、桂某某向邓某某借款5万元用于渔船经营。借款期间,黄某某仅偿还2万元,剩余本息经邓某某多次催要仍未支付。2023年,邓某某诉至法院。经法院判决,黄某某和桂某某仍拒不履行。邓某某遂申请强制执行。执行中,经线上线下核查,执行法官发现被执行人名下有1万余元存款及一套住房。在执行法官上门调查时,被执行人拒绝配合。执行法官通过背对背、面对面方式进行调解,一边安抚申请执行人急于拿回欠款及利息的情绪,一边耐心向被执行人释法说理,告知其抗拒执行的法律后果。同时,从法、理、情角度耐心疏导,向双方当事人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努力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历经5个小时的调解,最终双方放下对立情绪达成和解,持续17年的借款纠纷终于得以成功化解。
此次两起执行案件的妥善处理,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解开双方当事人的心结,实现案结事了,体现了法院始终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切实筑牢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