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浦安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总有些典藏,说是西汉时期辞赋大家东方朔大材小用,埋没于朝廷之中又不肯同流合污,赋闲之余得些诙谐之作,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大隐隐于朝市便自此有了开源之说。其实隐逸文化早在孔子以前就有记载,殷商时期“孤竹”二君伯夷、叔齐遇武王伐纣,他们扣马而谏,闻武王灭殷,他们义不食周粟而隐居山林之中,又有了小隐隐于山野之说,民间一撮合,“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便流传了开来。大隐隐于市在当今社会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某些平民百姓能够在闹市之中静下心来想些事情、做些事情,一旦小有起色,便被说成是“自古高手在民间”,不知是赞美还是海话。
最近读了刘北平先生《人性之本的三维破解》(2024年7月九州出版社出版)一书也有这种感受。说起来我与作者交往颇深。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写些文学方面的作品。那时,我在一家杂志社做编务方面的工作编发过他的文章,由于相距不远,也就常谈些文学方面的事情,后因工作调动,来往也就少了起来,但从偶然的信息中得知他仍然笔耕不辍。他除了岗位上的公文撰写外,业余时间发些评论和经济方面的论文。退休以后,他在城市某一角落,深居简出,忙忙碌碌。我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直至收到这本《人性之本的三维破解》,才知道他攻坚克难,十年磨剑得一书。
人性之本是中华民族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特色表达,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提出。古今中外对人的本质问题众说纷纭而终无定论,以至于成为哲学界的一个千古之谜,要想在这一问题上有所进展,不花个十年八年恐怕难以成行。作者可谓耐得住寂寞、拖得起时间而让我感佩,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种精神,“有时候人在逻辑中,就像一只蚂蚁爬进丝瓜瓤里很难出得来,有时候为了写好一段话,三遍五遍地去修改,以至于夜以继日地忙碌”。这种苦与乐可能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才会知道。作者身处基层,性情有些怯懦而又喜欢不停地思考,能在耳顺之年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去探索这一个命题,可谓难能可贵。
人类社会的运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运动,都是人的本质运动。人的本质问题如果始终悬而未决,人们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行为,而现有哲学领域人性本恶、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无善恶的三种观点并驾齐驱的情况,从真理探索的角度上讲,结论总是唯一的,要么其中之一是正确的,要么都不正确,至少都是有缺陷的。作者在这种认识下,以一种全新的思路,抽丝剥茧,寻根究底,展开了自己的论证。他的结论是:人的个体本质有善有恶,不可互换;人的整体本质是一个善恶的综合体;人类作为一个有别于动物类而提出来的概念,本质上是一个理性体。人类的理性始终牵引着人们前行,人类才有了生存、发展和无可限量的未来,书中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创造能力和人文关怀,是人与动物的两大分水岭,探讨了人的善恶现象的衍生。
全书在破解人性之本的过程中,还涉及诸多哲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者有了新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既增强了书的深度,也增强了书的广度,当然这些论证还需社会和时间的检验。
市井之中人海茫茫,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热闹非凡。要想在市井之中大隐于市并非易事常事,但不管是易是难,总有人独立他行、克难求真,即便是捉笔弄墨,也会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