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遇到纠纷不知道找谁,现在来到综治中心,从咨询到调解都能一站式解决!”3月13日,吴女士在澄迈县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区(以下简称澄迈综治中心服务区)感慨地说。
去年以来,澄迈启动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通过场地改造和功能拓展,建成了澄迈县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区,建立“16161”矛盾纠纷化解体系,通过阵地建设、资源整合、清单驱动、机制闭环和平台支持,推动群众诉求在“家门口”解决,努力打造为民解纷的“终点站”,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一个阵地
调处矛盾纠纷不再“各自为战”
近日,瑞溪镇北桥村村民陈大伯带着锦旗来到澄迈综治中心服务区,感谢澄迈综治中心为他成功追回了房屋损坏的赔付金。红底金字的锦旗上,“真心为民办事 倾心为民解忧”12字格外醒目。而这场持续近半年的房屋损害赔偿纠纷成功化解,离不开澄迈综治中心高效便捷的一站式调处服务。
去年9月6日,超强台风“摩羯”裹挟着暴雨侵袭海南。当晚,伴随着一声巨响,陈大伯家祖屋的房顶突然被砸出了一个大窟窿。陈大伯上前查看发现,原来是某新能源公司在邻居楼顶安装的太阳能板被大风吹落,砸坏了自家的屋顶。
“风大雨大,家里的老人只能临时搬到别的屋子去住。”陈大伯回忆。台风过后,陈大伯通过镇政府联系到涉事公司。尽管该公司承诺赔偿,但陈大伯认为赔付的金额不足以修复房屋,要求提高金额或由对方修缮受损房屋。“对方只愿意通过保险赔付1.1万元,但修缮房屋的费用远不止这个数。”
由于双方就赔偿金额争执不下,矛盾持续升级。瑞溪镇政府多次组织调解,但该公司代表始终缺席协商,事件也一度陷入僵局,瑞溪镇政府将陈大伯的诉求上报到澄迈综治中心。
澄迈综治中心接到“订单”后,迅速联动县住建局、县司法局、县发改委等部门核实情况,并请建筑行业专业人士评估房屋损失。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还通过电话、视频会议等方式多次与公司代表沟通,阐明企业社会责任与法律依据。
“有的纠纷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长,仅靠一个部门组织协调存在较大难度。”澄迈综治中心负责人曾春媚表示,过去调解力量比较分散,可能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而综治中心不仅在协同治理上更有优势,同时也为老百姓调处矛盾纠纷、解决难题提供了“主阵地”。对于需跨部门调解的矛盾纠纷,由澄迈综治中心服务区发起调解任务,分解工作内容,实行“派单式”流转,并定期调度。
在充分掌握双方诉求后,工作人员采用“背靠背调解+法律释明”的方式化解双方的矛盾和分歧,既保障了村民合法权益,又引导了企业合理承担风险,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企业将赔偿金额提高到2.5万元,并承诺协助修复房屋。签下调解协议当天,陈大伯眼眶湿润:“没想到拖了半年的难题,在综治中心的帮助下这么快就解决了。”
一张清单
集约化解决疑难复杂问题
走进澄迈综治中心服务区,大厅整洁明亮,映入眼帘的是完善的各类设施和规范的功能分区:受理区、调解区、心理疏导区、法律服务区等功能区一应俱全。群众一进门即可按指引办事,方便又快捷。
硬件建设是基础,制度创新则是高效运转的关键。澄迈综治中心服务区建立了三级组织架构,由县委政法委统筹,县综治中心主管,多部门协同发力。墙上张贴的《服务区工作规则》《司法确认操作规程》等制度文件,确保每一起纠纷的化解都有章可循。
该综治中心服务区的核心力量,来自公检法司、信访、仲裁等6个部门的常驻团队。“根据工作需要,综治中心可随时组织31个县直部门和11个镇联合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曾春媚介绍。
3月13日,记者见证了一场特殊的“专家会诊”——在澄迈综治中心服务区召开的房地产纠纷分析研判会上,县房管局、住建局等多个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就“三合一”动态清单上的事项逐项讨论。
澄迈县委政法委根据诉源、警源、访源信息,以及各镇、各部门上报的突出矛盾风险,梳理出房地产纠纷、历史遗留问题、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等三类矛盾风险问题,建立“三合一”动态清单。清单建立后,由县委政法委定期组织召开分析研判会,逐条梳理矛盾纠纷化解措施,形成统一意见后,召集矛盾纠纷当事人开展现场调解工作,做到事先研判、高效化解、精准破题。
清单驱动下,澄迈县还根据矛盾风险的类型,组织开展专项攻坚。今年2月至3月集中化解土地纠纷,4月至6月主攻房地产风险……“集中时段、集中人员、集中研究,效率也更高了。”曾春媚表示。
一个平台
拓宽群众反映问题诉求渠道
此外,澄迈综治中心依托澄迈县委政法委打造的线上平台——澄迈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格事通),进一步拓宽群众反映问题诉求渠道。
“无论是土地纠纷还是家庭矛盾,群众在线上就能提交诉求,我们第一时间分派处理。”澄迈综治中心服务区工作人员王本立举例说,去年11月,村民张某通过“格事通”上报了一起土地纠纷,请求综治中心介入调解。
原来,张某父亲1980年曾与王某口头约定,将自家20亩土地让给王某种植橡胶,并协定橡胶无法收割后,王某须归还土地。可张某去年发现,王某已有2年多未收割橡胶,便叫其归还,但王某却以自己做不了主等理由推诿拒绝。属地镇政府多次调解不成功。
无奈之下,张某通过“格事通”上报了纠纷,向综治中心申请调解。综治中心在接到申请的次日,迅速组织属地镇政府、司法所对矛盾纠纷开展调解,分别与双方单独沟通,了解具体诉求。工作人员为双方详细解释了相关法律法规,还通过类案的分析,让当事人对纠纷的解决有了预期。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王某限期清理林木归还土地,张某支付7万元作为林木处置补偿费用。
“几十年了,这块地终于拿回来了。我心里多年的石头终于落地,感谢你们尽心尽力调解。”张某脸上终于泛起释怀的笑容。
平台创新不止于诉求受理,“格事通”还拓展了法律服务模块,126位法律顾问入驻平台,为居民们解答各类法律问题,特别是针对生活中常见的欠薪、土地、邻里纠纷等提供指引,促进群众依法化解矛盾。截至目前,平台共收到群众的法律咨询信息1131条,法律顾问回复1121条,回复率99%,好评率100%。
下一步,澄迈综治中心计划引入退休法官、民警等组建团队,不断充实调解力量,扩充服务矩阵,一站式解决各类矛盾纠纷,让群众“有话能说、有事能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秦元 四季 曾春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