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沿
“景区门票打折需要资格证?没事!花60元买个假的就行!”
近日,旅游从业者张某因买卖离婚证、身份证、职业资格证等16张假证、2枚假印章,被五指山市人民法院判刑并罚款。案件的起因竟是张某为了购买景区优惠票而花钱购买假证,最终身陷囹圄。
案件详情:非法购买16张假证、2枚假印章
2018年,张某在五指山市做旅游和旅居生意。为能办理先行卡(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使用该卡购买景区门票可享受优惠)和信用卡,张某便考取了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并将其考证的消息发至一个本地司机微信群内。群内一名司机称花150元就可以买到假资格证,并将假证贩子唐某(另案处理)的微信推给张某。
2019年至2023年,张某因亲戚朋友房产过户、购买景区优惠门票等事宜,先后联系唐某以60元到200元不等的价格购买了假印章2枚、假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6本、假高中毕业证3本、假离婚证3本、假户口本2本、假身份证2张,从中非法获利420元。
2024年7月7日,张某因购买假证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2024年8月12日,五指山市人民检察院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同日张某被当地警方取保候审。
法院判决:犯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获刑
2025年5月30日,五指山市检察院以张某犯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向五指山市法院提起公诉。
五指山市法院于2025年6月5日对该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在庭审中,张某称自己虽然买了假证,但是几乎没有使用过,帮亲戚朋友买假证也没挣多少钱。
五指山市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张某明知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系违法犯罪,为方便自己和他人使用,仍长期多次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并非法获利420元,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但张某犯罪以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自首的规定,依法可以从轻处罚。而且张某认罪认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可以从宽处理。张某系初犯,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因此,五指山市法院依法判决张某犯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元;违法所得人民币420元,予以追缴,上缴国库;扣押在案的伪造的证件、印章,予以没收,依法处理。
律师提醒:购买即既遂!是否使用假证不影响定罪
针对该案中涉及的个别法律问题,记者采访了海南瑞来律师事务所律师符雯妃。
买假证也构成犯罪?符雯妃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印章均构成犯罪,最高可判10年。购买即既遂,只要购买了假证就构成了犯罪,即使没有使用假证也不能免责,是否使用假证也不影响定罪。比如在本案中,张某为增加购房资格而购买了假离婚证,虽未使用但仍计入犯罪数量。
即使获利不多,买卖假证依旧会被重罚,这是为什么?符雯妃认为,买卖假证行为干扰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正常管理秩序,例如伪造学历证书可能导致企业招聘失误,伪造证件可能影响政府审批流程。且假证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如伪造身份证件用于诈骗、偷盗等犯罪行为,加剧社会风险。在司法实践中,买方市场需求旺盛是制售假证产业化的重要原因,虽然法律对买方处罚较轻(多数判缓刑或拘役),但高利润驱动犯罪分子铤而走险,所以法律明确规定对买卖假证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符雯妃提醒,莫为小利践踏公信力,买卖假证终将付出真代价。每本假证都在蛀蚀制度根基,法律绝不姑息。诚信,才是每个人最硬的“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