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巍 何海东
7月15日上午,在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绿地城玺园小区里,不少居民正走出小区大门,开始一天的忙碌生活。如今,玺园小区没有了之前的纷争,呈现出一派静谧而祥和的景象。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如今这一份稳稳的幸福,得益于灵山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多元解纷机制。
几个月前,在灵山镇综治中心的介入帮助下,依托“数字监管+现场核验”双轨机制,该小区的新、老物业公司实现资产台账、人员安置、数据系统等全要素交接,也保障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诉求“全口径受理、全链条解决”
7月15日,记者走进灵山镇综治中心,只见办事大厅宽敞明亮,各服务窗口排列有序,服务台整齐摆放着相关宣传册,墙面张贴着综治中心职能介绍等。
“反映问题很方便,工作人员也很有耐心。”在灵山镇综治中心,刚反映完诉求的王阿婆正准备离开。她反映的是邻里土地纠纷问题,工作人员表示当天就会联系相关部门介入处理。
为方便群众办事,灵山镇综治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高标准建设300平方米“一站式”综治中心,划分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等功能区域,推动群众诉求“全口径受理、全链条解决”。
“经过规范化建设,综治中心的面貌焕然一新。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司法所、信访办、12345热线等3个部门常驻,公安、法院、资规等6个职能部门轮驻。”灵山镇综治中心副主任吴乾松介绍,该中心还创新引入了“两代表一委员”履职窗口、心理咨询服务驿站、品牌调解工作室等特色单元。同时,为实现矛盾纠纷调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该中心组建了“专职网格员+项目专员+‘法律明白人’”三支队伍,形成127人复合型调解力量,构建“专业调解员攻坚复杂矛盾、乡邻调解团化解邻里纠纷、法律顾问团提供专业支撑”的立体调解网络。
“三级诊疗”机制多元解纷
“灵山镇绿地城玺园小区居民和物业公司产生了矛盾纠纷,是由物业交接问题引发的。”今年年初,网格员发现该小区的矛盾苗头后,根据“三级诊疗”机制,立即上报社区。
所谓“三级诊疗”机制,是灵山镇借鉴医疗分级诊疗理念,创新构建的“网格初诊—村(社区)复诊—镇级会诊”机制,以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梯次过滤、闭环处置。
“网格员上报社区后,我们高度重视,同步联合辖区民警、治保主任、社区干部组成了临时调解小组。但由于调解后,矛盾仍未能得到化解,我们立即按程序上报到了镇里。”灵山镇晋美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元鑫告诉记者。
随后,灵山镇综治中心通过走访、摸排等多种形式,对此事中容易升级成矛盾纠纷的隐患开展重点排查。同时召集公安、司法、住保中心,针对主要争议点“拖欠物业费用催交”“前期垫资费用补偿”“离场后人员安置”三个方面进行调解。
“大家慢慢说,有什么诉求,我们都会一一记录。”为更好地解决矛盾纠纷,根据“镇领导包案、社区干部包楼、党员包户”三级联动机制,社区党支部发动10名老党员组建“调解队”,以“党员联户”机制收集民情民意,逐户宣讲政策、倾听诉求,累计走访业主家庭300余户次。
一系列务实的举措赢得了群众信任。56天后,玺园小区的老物业、新物业和小区业委会在灵山镇政府和晋美社区的见证下,正式签署《物业交接退场协议》。
调解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
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
为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灵山镇综治中心探索“党建引领+多方共治”模式,系统破解61个小区物业尤其是7个安置房小区管理难题,有效化解回迁小区物业费收交难、公共区域种菜养鸡、物业服务交接不畅以及电动车无序停放等矛盾纠纷100余件。针对项目建设等治理场景,也推动调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全力服务保障江东新区发展。
针对灵山镇人口密集、业态多元的特点,灵山镇综治中心强化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项目服务中心深度融合,形成“服务联动、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综合体。
“例如,灵山镇便民服务中心在办理服务事项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主动识别劳动等潜在纠纷,并及时流转至综治中心,由中心统筹交办相关责任部门或负责人,联合村(社区)工作人员对矛盾进行化解。”吴乾松介绍,基于建立服务事项办理与矛盾化解相联通、双闭环工作机制,实现了政务中心流转的纠纷高效化解,综治中心推送的服务事项快速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