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 张英 通讯员 蒋升
盛夏的海南,宛如一颗镶嵌在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椰林摇曳,似在热情招手;碧海扬波,奏响欢快的乐章。在这片充满魅力的旅游热土上,海南公安以全力打造“全域型旅游警务”为画笔,在岁月的画卷上精心绘就了一幅平安祥和的壮丽画卷。
在热门景区设立“旅游警务室”,提供双语服务与应急救助;在滨海公路组建“铁骑巡逻队”,守护自驾游客的畅行之路……无论是涉旅纠纷的“5分钟响应”,还是失物寻回的“24小时在线”,海南公安以“景中有警、警随景动”的贴心守护,让游客尽享“阳光海岛”的安心之旅。
立体巡防:织密“景中有警”的平安网络
从三亚湾那如梦如幻的椰梦长廊,到万宁日月湾激情四溢的冲浪胜地;从陵水分界洲岛那如玻璃般澄澈的梦幻之海,到儋州东坡书院承载千年历史的悠悠文脉,海南公安的守护无处不在。
“站在礁石上的游客,请尽快离开,海水危险,千万不要下水游泳!”6月17日晚,夜幕降临,在万宁日月湾的冲浪胜地,动感音乐与海浪声交织,游客沉浸在夏夜狂欢中时,海南省公安厅反走私和海岸管理总队第三支队石梅湾海岸派出所民警陈希鑫正带队巡逻。他们手持喊话器,提醒游客远离礁石危险区,引导人群避开车辆通道;无人机在夜空中盘旋,强光灯扫过沙滩,实时监控安全隐患。这支由“人巡+车巡+船巡+空巡”组成的立体巡逻队,是海南公安打造主动警务、旅游警务模式的工作缩影。
1月30日下午3点左右,上海游客关女士正带着8岁的女儿在万宁一处海滩玩耍时,女儿被汹涌的海浪卷入海中。关女士尝试冲入海中施救,却被海浪拍倒。众人的呼救声传到正在附近拍照的林佳泰耳中,他毫不犹豫地冲向大海,在狂风巨浪间多次尝试救人,最终成功救回这对母女。这一幕正是万宁警方推动“全民守护”机制的生动注脚。
为破解旅游旺季救援力量不足的难题,万宁警方创新提出“商家-教练-志愿者联防体系”,推动日月湾冲浪俱乐部、潜水教练、民宿业主等成立民间自愿救援队。这支队伍从开始呼吁组建,到现在实现常态化自主运转,已完成多次海上生死救援。位于万宁日月湾的沙卡冲浪俱乐部老板坦言:“过去靠警方单打独斗,现在商户主动提供摩托艇,教练自愿考取急救证,连我们都成了安全瞭望员。”
在日月湾、玉带滩等景区,沙滩摩托车、执法船艇与警用无人机协同作业,实现2公里半径内无死角巡查。在海口骑楼老街,派出所通过“一日四巡+视频巡查”实现24小时覆盖,并动员社区干部组建义警巡逻队……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十年间,海南公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旅游警务“金名片”,持续擦亮海南旅游“金字招牌”。
智慧赋能:打造“科技强警”的旅游新生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海南公安紧跟时代步伐,以智慧赋能旅游警务,打造出“科技强警”的旅游新生态,为游客的安全和便利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三亚市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二级警长卓月至今难忘2024年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的场景:中国和塞尔维亚警务联合巡逻队在大东海派出所交流时,塞方警员对“一窗通办”翻译机、专业翻译人才库等赞不绝口。这些创新举措,源于三亚公安创新推出的“1+3+N”旅游警务模式——以智慧警务平台为核心,整合景区监控、游客投诉、交通流量等数据,实现“预警、调度、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让旅游警务工作更加高效、精准。
科技的力量在每一次救援行动中都得到了充分彰显。
“我们被困在礁石上了,可以赶紧过来救救我们吗?”6月24日晚,一场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在琼海博鳌珊瑚湾海域展开。
当日22时51分,海南省公安厅反走私和海岸管理总队第三支队龙湾港海岸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人在博鳌珊瑚湾海域被困,需要救助。接警后,龙湾港海岸派出所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根据现场情况,救援人员利用无人机和船艇对报警人提供的位置进行全面扫描搜索,经过约20分钟搜索,终于找到两名被困群众。考虑到礁石较多,船艇无法前往救援区域,救援人员使用水上救援机器人对2名被困群众进行施救,最终于6月25日0时26分将被困人员安全营救上岸。
在三亚的南山文化旅游区,景区入口的“智能安检门”可自动识别违禁物品;在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索道站的“客流热力图”实时显示游客密度,一旦超过阈值,系统立即向附近警力推送预警信息;三亚市公安局编制《旅游警务英语100句》,配合AI语音翻译系统,让外籍游客的求助“一键直达”;万宁公安充分发挥“海陆空公共监管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展现出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的工作理念……如今,智慧警务的触角已延伸至每个角落。
十年砺剑:从“旅游警务”到“金名片”的蝶变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海南旅游警务在这十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丽蝶变,成为了一张闪耀的“金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海南旅游观光。
“警察同志,我的护照丢在出租车上了!”今年“五一”假期,外籍游客马先生在亚龙湾交警岗亭焦急求助。民警通过AI翻译系统核查信息,10分钟锁定出租车位置,全程未影响游客行程。这是三亚积极打造全域型旅游警务的一个缩影,全市48个交警岗亭纷纷加入旅游警务行列。这些岗亭不仅承担着交通指挥的职责,还成了服务游客的窗口。民警们在岗亭内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路线指引等服务,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回望十年征程,海南旅游警务的每一次升级,印证着“人民至上”的初心。2015年,三亚市公安局成立全国首支旅游警察支队,开启专业化探索;2016年2月,全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海南召开,三亚设立旅游警察经验做法全国推广;2017年,海南省公安厅成立“旅游与环境资源警察总队”,此后,海南18个市县陆续成立旅游警察专门队伍;海南省公安厅陆续出台《海南省公安机关旅游警察执法指南(试行)》《海南省旅游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试行)》等一批制度性文件,推动全省旅游警务标准化建设;2024年,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在三亚举办,海南旅游警务模式走向世界。
如今,海南已经在南山文化旅游区、蜈支洲岛旅游区、分界洲岛旅游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五指山红峡谷文化旅游区、文昌铜鼓岭景区、定安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等地成功创建31个规范化旅游警务室。
“警务室民警、辅警每天在景区不定时巡逻,直到最后一位游客离开景区他们才休息。”南山文化旅游区安保总监宋新涛说,南山是5A级景区,警务室为景区提供的保驾护航服务也堪称5A级。
“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海南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旅游+警务+科技”融合,构建“风险预警、精准打击、贴心服务”三位一体体系,让“阳光海岛”成为全球游客心中的“安心之选”。当椰风拂过三亚湾的晚霞,当浪花轻拍万宁的礁石,那抹穿梭在人群中的“警察蓝”,正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自贸港旅游警务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