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民之所盼、发展之基。
近年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自贸港建设大背景下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战化运行,着力在“实体阵地、信息平台、人员力量、机制建设”等方面推动融合创新,初步形成县镇村整体联动、统筹协调的县域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期盼,为昌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昌江政法干部蹲点指导助力基层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五级联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法获评海南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2023年以来,全县共排查调解纠纷1928起,调解成功1781起、调解成功率92%……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工作机制,成为昌江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生动注脚。随着各级综治中心投入实战化运行,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建设运行水平整体上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昌江经验。
打造“规范化”中心枢纽
让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
“工作人员回答很细致、专业,在这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部门,有矛盾还可以找老包(调解室)、老兰(调解室)帮我们调解。”3月25日下午,在昌江综治中心接待大厅,前来咨询土地纠纷问题的居民李先生点赞道。
走进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昌江综治中心,宽敞明亮、布局合理、指示清晰,仿佛来到一个现代化的“超市”。矛盾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援助、心理咨询辅导……无论是邻里间的小矛盾,还是涉及法律政策的大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在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昌江坚持集约、实用、便利原则,全方位优化中枢平台建设。充分整合现有场地资源,高标准完成县级综治中心建设,打造8个乡镇实战化分中心,村级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92个服务站,逐步形成“1+8+92”三级治理矩阵,实现阵地建设全覆盖。
目前,县综治中心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标准,打造“1厅+N 室”模式,设置群众服务大厅、矛盾调解、指挥调度等13个功能区,整合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心理咨询、信访接待、诉讼服务等10项服务资源,2024年12月试运行以来,累计接待群众600多人次,确保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通过法院、检察院、司法、信访部门常驻,风险多发行业主管部门轮驻,相关诉求涉及单位随叫随驻,综治中心实行合署式办公、一体化调度、专班化管理。”昌江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县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指导建立入驻部门间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构建常态化培训制度,建立督办问责机制,将三级中心的工作实绩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切实推动综治中心各项工作质效不断提升。
数字赋能+流程重塑 矛盾纠纷化解更高效
3月25日,石碌镇香岭村村民谭某某向当地司法所反映,邻居林某某使用挖掘机在开垦林地种植香蕉时,占用自己2亩林地,村委会多次组织调解也没有结果。随后,司法所工作人员将信息录入县综治中心平台,中心值班主任分派石碌镇专职调解员张爱玲负责调解。
“阿姨,大家都是邻居,各退一步,以突出土地为界线。”3月26日一大早,张爱玲便赶到香岭村,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组织双方调解,在张爱玲的释法说理下,双方就争议土地界线划定达成一致,当天中午签订调解协议,纠纷圆满化解。
这是昌江推行“线下调处+线上流转”双轨并行机制,快速解决邻里土地纠纷的一个生动缩影。
昌江进一步优化综治系统功能模块,实现受理、分流、调处、回访、办结等环节“一网通办”。推行“线下调处+线上流转”双轨并行机制,对群众来访、网格上报、部门推送、12345热线转办等诉求,经窗口受理形成“一案一码”并由当班负责人研判后,根据诉求性质派单至责任部门处理,调处过程通过视频记录、文书上传等方式动态更新,做好卷宗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进度可查、责任可溯、结果可看”。
综治中心坚持“应调尽调、能调尽调”理念,做好人民调解、做实行政调解、做强司法调解、做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按照“常驻+轮驻+随驻”思路,推动政法、信访等9个单位36人成建制常驻,民政、人社等6个高频涉事部门轮驻,工会、妇联等组织随驻,引入医疗、婚姻等12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邀请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和配备精通各种语言的金、银、铜牌调解员等47名专业人员组建动态资源库,形成“专职调解员+专业团队+社会力量”的联动调解矩阵,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访前,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创新打造老蓝、老包调解室等品牌,搭建“线上咨询+远程视频”平台,通过网络对话、法律服务等方式提升村镇调解能力。推动“政法干部蹲点指导组”提档升级为“平安建设蹲点指导组”,发挥乡镇“五级联调”层级联动解纷优势,多维度、全方位解决不同类型“疑难杂症”。
2023年以来,昌江共排查调解纠纷1928起;调解成功1781起、调解成功率92%。
立体化防控 织牢织密全域安全防护网
在十月田派出所的荣誉室内,每面锦旗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温暖人心的警民故事。
“钱收到了,可以安心过年了!”1月14日,十月田派出所收到曹先生送来一面锦旗,对民警调解纠纷表示感谢。原来,孙某因资金周转困难,拖欠曹先生5.5万元押金迟迟未退还,曹先生无奈之下选择报警。
接到报警后,派出所民警依托“五级联调”机制,迅速展开调查,联动村级调解员、网格员、司法所等力量开展当事双方背景调查,在找准问题的关键点后,从情、理、法三个角度出发,对双方进行劝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近年来,昌江着力推动“警格+网格”深度融合,建立网格体系和“一村一警”制度,整合网格员、民警、辅警、平安志愿者力量,配合组建76支治安联防队,2023年以来,嵌入式排查治安隐患712起、矛盾纠纷1928起,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
依托群防群治系统,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护苗专项行动,全县68所中小学“一校一警”配备率100%;成立“爱心帮教团”,对建档的不良未成年人定期开展“四访五帮”。公安机关对学校、医院、商场、景区等重点场所制定“一地一策”,建立68个最小应急单元,配备警用器械816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智慧综治”平台,接入“雪亮工程”,推动“天网工程”等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对全县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开展实时监控,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创新“平安积分”兑换制度,调动全县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积极性,近三年信访数量逐年下降;在快递网点、加油站等22处重点场所设立平安哨点,延伸行业防控触角。
不仅如此,昌江公安机关还打造“特警+铁骑+片警”多警种联防联动模式,在10个派出所部署无人机巡查系统,优化10个治安警务站布局,提升快反效能,推动建成反走私综合执法站3个、智慧安防小区33个,有效提升智慧防控水平。
健全工作机制 打造协同化运转体系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昌江作为分会场也将举办各类庆祝活动,确保节日期间安全稳定,提前排查化解隐患纠纷成为网格员一项重要工作。
“阿姐,咱们村最近治安怎么样?遇到什么困难和法律问题跟我联系。”3月26日下午,七叉镇网格员叶流英来到尼下村委会开展摸排和普法宣传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与村民沟通解决,确保辖区平安和谐。
昌江以网格为最小治理单元,将全县8个乡镇92个行政村(居)划分为1个县级网格、8个镇级网格、217个村级网格,招聘258名专职网格员配备至各网格区,实现网格全覆盖。网格员常态化入户走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收集社情民意、报送情报信息、服务保障群众,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一网共治、一格护安”。
搭建联调“大平台”。县、镇、村层层发力,点面结合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镇级综治中心作为矛盾纠纷及信访诉求调处化解主阵地,做好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村级综治中心作为矛盾纠纷及信访诉求“前沿哨所”,主动排查、及时化解,确保小事不出村。
在此基础上,昌江坚持以机制建设促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协同化运转体系。
强化会商会办,建立“定期+应急”双轨会商机制,针对重大疑难纠纷、复杂信访积案、治安突出隐患等问题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无法解决的,提请同级党委政法委协调推动或报告上级综治中心;应急会商针对重大隐患、突发事件等即时启动。2024年以来,组织会商278次、解决问题312个。
加强研判预警。建立“零报告”制度,县综治中心对各乡镇、各部门报来的重复警情、矛盾纠纷治安风险、重点人员动态等信息开展每日分析,加强风险等级研判和预测预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蹲点指导组及时下发风险提示函、问题督办函,推动相关部门压实处置责任;定期对矛盾纠纷、治安隐患整体态势进行研判,形成专题报告。2024年以来,113个风险隐患得到有效处置。
注重指挥调度。构建“县级—乡镇—村居—网格员”四级指挥体系,县级综治中心负责统筹全县的调度工作,推动“访调”“诉调”“公调”“检调”对接,督促部门落实“吹哨报到”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化解严格按照法治化“路线图”进行,严防事情“空转”;纵向直接对乡镇、村居综治中心、网格员进行垂直指挥,提升基层应急处突能力,妥善处理复杂、突发事件。落实回访督办制度,对接办的各类事项,县综治中心做好电话回访,蹲点指导组结合下沉蹲点工作加强线下回访,并做好稳控和疏导工作。
昌江县委政法委下一步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县委工作要求,全力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贡献政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