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巍
假期里,不少孩子除了饮食不规律,在作息方面,也经常睡到自然醒、手机电脑玩不停。如今即将开学,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由于其心智发育不成熟,加上节假日里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较多,“节后综合征”的情况相对也更为明显。对此,心理专家建议,家长最好在开学前帮助孩子科学“收心”,助力孩子开启新的学习之路。
寒假期间
一些孩子生活作息不规律
“眼看开学没几天了,这段时间孩子都在念叨着说不想上学。”海口市民林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过年期间,除了带孩子吃喝玩乐外,确实也放松了孩子对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限制,导致孩子现在还是天天喊着看动画片,一提起上学、写作业就情绪不佳。
李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孩子假期里作息不规律,打游戏的时间很多,我怕他开学后会不适应,上课会打瞌睡、分心。这段时间我们准备给他调整一下作息,但是孩子不是很配合。”
不少家长都表示,春节假期过后,想让孩子从不用学习、随便吃、随便玩切换回按时作息的状态很难。
“过年这些天基本都是玩,跟着家里人到处拜年。爸爸妈妈也没有那么严格要求我一定要在10点睡觉了。过年的时候我可以看看电视和iPad,感觉非常放松和开心。但是看久了感觉眼睛不是很舒服,有时候也确实会打不起精神。”林女士的女儿小刘告诉记者。
在走访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在假期中,一些孩子变得散漫、拖拉、不自律、玩手机不学习等。而度过了一个美好又轻松的假期,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生活,孩子难免会不舍得假期,同时产生开学焦虑心理。对此,不少家长也开始重视该问题,担心开学后孩子可能很长时间不在状态,从而影响新学期的学习。
儿童青少年“节后综合征”或更明显
“由假期的放松状态突然进入工作的紧张状态时,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平衡被打破,进而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节后综合征’,它可能表现为精神不振、失眠、心烦、焦虑等,更严重的,可能在生理上出现疲惫、头晕、恶心、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都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因素,且个体差异较大。”海口市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负责人林明栓介绍。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寒假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节后综合征”的情况相对更明显。对于假期里“玩疯了”的学生,林明栓表示,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安排好孩子假期的时间规划,注重劳逸结合。
节假日期间,睡到自然醒当然无可厚非,但为了不让上学后出现不必要的身体不适,林明栓建议尽快有意识地调整睡眠时间。还可以进行一些适度的运动,减少看手机的时间,减缓眼睛疲劳。慢跑等运动都可以帮助身体消耗一些能量,重新获得元气。
另外,在睡前可以泡脚或者泡个热水澡,增强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放松精神,使身体得到恢复,消除身体疲劳状态。
“帮助孩子调整作息以及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刀切。”林明栓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大部分孩子都能消除“节后综合征”的症状,适应学校生活。若家长尝试了多种方法仍奏效不明显,可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如医院心理诊室等进行治疗。
科学缓解“节后综合征”
除了少看电子产品外,如何恢复良好生活习惯?春节少不了大鱼大肉,孩子们也难免吃得多、吃得杂。家长们都表示,节后肯定会给孩子减少高热量、高糖类食物的摄入,帮助孩子调整饮食结构,定时饮食。那么,其他注意事项还有哪些?
对此,海南省关心下一代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正发表示,面对“节后综合征”,成年人的责任心重、情绪相对稳定,而孩子的自制力弱,受环境影响较大,出现“节后综合征”则需要成人引导纾解。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需要多一点耐心和理解,帮助孩子尽快将作息和情绪都调整过来,积极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
“开学在即,父母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恢复节前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陈正发建议,可以尝试将孩子的睡觉时间逐渐提前,在孩子准备睡觉前,家中应尽量有个安静的环境,营造好的休息氛围。同时,睡前不要让孩子看电视或者玩游戏,否则孩子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尽快入睡。还可以在睡前给孩子读睡前故事、陪孩子看书等,帮助孩子放松、尽快入睡。
在迎接开学及培养学习习惯方面,陈正发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收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给孩子多一点适应的时间。相信经过调整,孩子在开学时,厌学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