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刚才案例中的未成年人是什么原因走上毒品犯罪道路的?”近日,在洋浦检察院未成年法治教育展馆里,该院检察官王曦在讲解3个未成年人涉毒的案例后,向学生们抛出了问题。
“因为好奇心吸毒”“结交不良朋友”“帮别人卖毒”短暂思考后,一群稚气满满,朝气蓬勃的学生纷纷举手抢答。声音此起彼伏,现场氛围热烈。
当天15时,洋浦检察院邀请洋浦新英湾小学部分师生走进检察机关,“零距离”了解检察职能、感受法治力量。这是洋浦检察院坚持检校共建,充分履行未成年人检察职能,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一个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许光伟
“零距离”法治教育
法治是严肃的,也是生动的。在检察干警的带领下,学生们依次“打卡”该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未成年人“一站式”办案区、法治教育基地等场所,让学生“零距离”了解检察职能、感受法治力量。
“同学们,当我们出现困惑、厌学等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告诉老师,让老师带你们来检察院,我们会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你们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代入自己,你会不会成为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每到一处,检察干警向学生们详细讲解检察机关的职能,并以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们对检察工作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因为好奇心或以治病为借口尝试吸毒的行为,万万不可取。案例中的小张就是因为好奇心而染上毒瘾,后来‘以贩养吸’,最终锒铛入狱。”检察干警以观看微视频、面对面讲解真实案例等方式,向学生们普及“认识毒品危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预防校园暴力”“预防性侵害”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告诫学生们谨慎交友,提高警惕,收起好奇。
“这样的普法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让学生们走出课堂,零距离接受普法教育,对进一步增强学生安全和法律意识,提升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新英湾小学带队老师表示。
“沉浸式”校园普法
为进一步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洋浦检察院坚持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沉浸式”普法教育宣传活动。同日,洋浦检察院检察官走进新都小学,以“防校园暴力,创安全校园”为主题,给该校学生上了一堂法治课。
“传播同学的消极谣言、给同学取侮辱性绰号、孤立或排挤同学,算不算校园欺凌?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样处理?”讲台上,检察官王曦提出问题。“是校园欺凌!”“不说同学闲话,不辱骂同学!”讲台下,学生们抢答,热情高涨。
整堂课,王曦紧紧围绕校园欺凌的定义及主要表现行为、校园欺凌的特点及危害、校园欺凌需要承担的后果、如何让欺凌远离校园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引入了现实案例,讲解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给学生们敲警钟,告诉学生们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保护自己,远离校园欺凌。
王曦表示,校园欺凌伤害事件的发生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有直接的关系,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当他们不清楚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时,往往会采取不理智的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因此,尽早普法,在青少年的心中种下法治的种子至关重要。”王曦说。
“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判断是非对错能力比较薄弱。”洋浦检察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院结合“护苗”专项行动,通过邀请学生走进检察院和检察官走进校园的两种方式相结合,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让学生与法治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