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星 李传敏
“当我以法治副校长的身份走进学校,我的身份就从一名法官转变为老师。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天真可爱,也看到青春期的无知和叛逆,所以我时刻思考: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履职法治副校长?”9月9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法院立案庭庭长王二美告诉记者。
王二美目前担任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法治副校长,在这几年进校园讲授法治课过程中,王二美接触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这也要求她对自己的授课内容、方式做出相对应的调整,引导孩子们以法为矩,守住行为规范的底线。
杜绝网络信息对青少年消极影响
9月1日上午,王二美以法治副校长身份参与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高一新生的军训汇演,并为1300余名师生上了一场特别的“国旗下的第一课”。
现场,王二美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全方位、多方面向同学们普及了交通、网络、校园霸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详细讲解校园学习生活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提醒、引导同学们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宣讲结束后,王二美还引领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展板,并与学生互动交流。
“网络信息安全不容忽视,现在的孩子接触到什么样的网络信息,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王二美向记者提起让她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
某学校一名高中女学生多次向学校反映说,她从初三开始多次被同学霸凌。公检法司相关部门共同介入了解后,发现并没有存在霸凌行为,而是该女同学经常沉迷于校园霸凌类网络小说,在家里也经常跟妈妈闹矛盾,也极度抗拒学校老师教育。
“网络的信息垃圾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误导。”王二美向记者分析,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不良的负面信息内容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侵蚀他们的健康心理,抑制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特别是一部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青少年,一旦滑入其中就不能自拔,甚至走向犯罪。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法治宣讲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很难做到入脑入心。”王二美说,在这样的思考下,针对频繁接触网络高中时段的青少年,更需要从网络信息、心理健康方面的正确引导,从而杜绝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组织旁听庭审“面对面”以案警示
谈及法治副校长履职感受,王二美语气沉重。她说,这是一项看似简单但任务艰巨的工作,她认为日常案例普法已经远远达不到不了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效果。
对此,王二美也积极与学校沟通,多次邀请师生到琼中法院参加开放日活动,“零距离”“沉浸式”体验人民法院审判工作。
“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课都会涉及法律知识,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把握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王二美告诉记者,有一次法院开放日,有个环节是邀请学生变身“法官”发问,学生们提到的问题,专业法律术语都比较专业。
“要履职好法治副校长,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当今青少年的教育特点。”王二美说,作为一名法官,作为一个母亲,她也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寻求更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模式。
王二美曾办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四年级学生课件休息时间去老师办公室偷拿老师钱物。针对这样的不良行为,王二美征得其父母同意后,有盗窃案件开庭就会主动邀请该学生和父母到开庭现场,身临其境接受法治教育。几次教育之后,该学生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要认真悔改。
“法治教育要与时俱进,要潜心策划一些教育效果好的方式方法开展,例如组织学生法治文艺汇演、模拟法庭等,让孩子们在法治的阳光下,勇敢追梦。”王二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