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晓晖 舒耀剑
“闵主任办公室的灯,常常是办公楼里最后熄灭的那一盏。”10月29日,提及定安县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闵天时,同事梁思敏说。
自2013年进入检察系统,闵天用12年扎根基层的坚守,在扫黑除恶、公益诉讼、未成年人保护的战场上,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4次参与办理全省重大涉黑恶案件,30件公益诉讼守护民生,帮助77名农民工追回58万余元工资,帮教3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重获新生……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她用法律温度书写的检察故事。
3100页报告180万字
她在“硬仗”中守住正义底线
“200多名涉案人员,180万字审查报告,那段时间她几乎住在了专案组。”回忆起2018年至2022年闵天协助省检察院办理某重大案件的经历,梁思敏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闵天被抽调加入专案组,面对堆积如山的案卷,她主动认领了最复杂的工作。
“为了还原案件真相,她放弃了假期与周末,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梁思敏说,办案期间,闵天提出了100余条侦查意见,为精准指控犯罪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艰难的是撰写审查报告。为了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她反复修改打磨,最终形成的2份报告长达3100余页,共计180余万字。正是这份执着,让该案最终顺利宣判,200余名涉案人员受到法律严惩。
而在2023年,闵天发现了一起“程序漏洞”:部分涉刑事犯罪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刑罚执行完毕后,未被送回戒毒所继续执行。“这不仅违反法律规定,还可能导致他们重新犯罪。”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她立即向公安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并推动与公安机关会签衔接机制。
如今,该机制已成为全省规范此类案件办理的范本,相关案例也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
让4人为受损生态“补账”
她用公益诉讼破生态索赔难题
“我以为野生动物没人管,吃了也没多大事,没想到犯了法……”法庭上,非法狩猎者李某低着头,声音里满是懊悔。他口中的“猎物”,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而他狩猎的地点,正是黎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起海南省人民检察院指派办理的案件,是定安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首例非法狩猎犯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案件进入检察环节后,一个难题摆在了闵天和办案团队面前:如何精准认定生态损害,确定赔偿标准?
“不能让破坏者‘拍屁股走人’,必须让他们为生态修复买单。”闵天当即牵头攻坚,带领团队翻遍省内外类似案例,一次次往返黎母山案发现场勘察生态受损情况,还专门聘请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开展咨询论证。
经过多轮研判,办案团队最终明确:李某等4人在国家级保护区内猎杀猕猴,不仅触犯了刑法,更破坏了野生动物资源多样性,直接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参考《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办法》,团队提出1万元生态修复赔偿的诉讼请求。最终,法院全部采纳该诉求,李某等人也足额缴纳了赔偿费用,为受损的生态环境“补了账”。
在公益诉讼岗位上,闵天的脚步从未停歇:发现全国重点历史文物受损,她推动相关部门制定修复方案,让文物重新焕发生机;得知部分农户家中存放过期农药,她联合农业农村局开展专项清理,回收过期农药200余包;看到医院存在泄露公民敏感信息的风险,她督促2家医院完成系统整改,守护1000余条个人信息安全。
“她总说,公益诉讼没有‘小事’,每件事都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梁思敏说,闵天办理的30件公益诉讼案件,诉前整改率达100%,真正实现了“办理一案、惠及一片”的效果。
1名“叛逆少年”的逆袭
她用检察大爱点亮少年未来
“如果不是闵检察官,我都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如今已找到安稳工作的阿海(化名)提起闵天时,心里满是感激。
2021年,正处青春期的“叛逆少年”阿海因一时糊涂,参与了一起打架斗殴。由于造成被害人轻微伤,阿海等4人被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接到案子的闵天发现,阿海不仅是未成年人,且平时表现良好,只因年少无知才误入歧途。
“不能让一次错误毁掉孩子的一生。”闵天多次走访阿海的学校和家庭,通过跟踪帮教,发现阿海这孩子心眼并不坏。为此,闵天不仅联系心理咨询师为阿海做心理疏导,还向阿海父母发出《督促监护令》,指导他们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在闵天的帮助下,阿海逐渐走出阴影,还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这样的故事,在闵天的工作中还有很多。2021年以来,她先后到50余所中小学开展法治宣讲,录制“云课堂”覆盖9.6万人次,推动全县每所小学都配备“女童保护讲师”;帮教的3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中,7人成功就业,8人回归校园;为9名未成年被害人发放司法救助金,开展心理疏导62人次。
从扫黑除恶的“铁娘子”,到公益诉讼的“守护者”,再到未成年人的“引路人”,闵天用12年的坚守诠释了“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深刻内涵。近日,闵天荣获第五届海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只要穿上这身检察服,就要扛起守护公平正义的责任。”闵天表示,未来,她将继续以法为剑、以爱为盾,在检察路上坚定前行,让更多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