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麦文耀)9月16日,海口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发布典型案例,提醒广大市民警惕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据了解,海口市民王先生平日对股票投资颇感兴趣,某日,一则股票讲解短视频吸引了王先生的注意。因觉得内容贴合自身需求,他当即关注了视频发布者,后续在与对方的私信交流中,被对方以“获取内部投资信息”“跟着专业团队赚钱”为由,一步步引导加入了名为“股票内部群”的群聊。进入群聊后,一位自称“金牌导师”的人在群内推荐一款投资APP,宣称该平台是“对接优质资源的专属渠道”,通过其投资股票能远超普通市场收益。
更让王先生心动的是,群内每天都有大量“群友”主动发出收益截图。在“金牌导师”的持续讲解和“群友”高频晒收益的双重影响下,王先生按照“导师”提供的群内链接下载了该投资APP。起初,王先生仍有顾虑,选择观望了数日,可看到群内不断更新的收益案例,加上“导师”偶尔私聊“提醒机会难得”,他最终决定尝试投资。
王先生登录该投资APP并联系了平台“客服”,在对方的一步步指导下,向指定账户转账完成了首次充值。前期操作中,APP内显示了可观的收益数字,甚至能小额“提现”到账,这让王先生彻底放下戒备,坚信自己找到了“靠谱的投资渠道”。此后,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多次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充值,投入了大量资金。直到王先生计划将APP内的“收益”连同部分本金提现时,却发现提现功能始终无法正常使用——先是提示“系统维护”,后续再联系“客服”时,对方要么拖延回复,要么以“账户异常需补缴保证金”为由继续索要资金。此时,王先生才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遭遇了投资诈骗,损失13万元。
骗术解析:首先,骗子会伪装成权威人士,精准引流——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小程序、百度等流量平台,包装“投资专家”“炒股高手”人设,发布看似专业的分析,吸引潜在受害者,然后通过私信、评论引导至更隐蔽的社交平台;接着,群体催眠,营造假象——骗子在群聊中安插大量“托”,持续发布盈利截图、感谢“老师”的言论,制造“稳赚不赔”“机不可失”的群体狂热氛围,利用从众心理降低个体判断力;之后,小额返利,深度套牢——在受害者首次投入时,往往让其获得小额盈利,这是摧毁心理防线的关键一步,让受害者彻底信任平台和“老师”;最后,诱导加仓,终极收割——一旦受害者上钩,便以“内部消息”“最后机会”“加大投入博更大收益”等话术,诱使其不断追加投资,当资金累积到可观数额或受害者试图大额提现时,平台瞬间关闭或冻结账户,骗子消失无踪。
警方提示:牢记“三不”原则。不下载——绝对不点击陌生链接下载未在官方应用商店上架的理财、炒股APP,“诚通资管版”“企联通”等均为诈骗分子私自开发的非法软件,可随意操控后台数据;不信“神”——对任何承诺“超高收益”“稳赚不赔”“内幕消息”的投资渠道保持最高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回报必然伴随高风险,合规金融机构绝不会做出此类承诺;不入“群”——警惕任何要求加入QQ群、微信群,特别是转移到小众聊天软件进行“秘密指导”的行为,群内除你之外可能全是骗子,真正的证券公司或投资顾问不会通过这种方式拉客和指导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