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 肖瀚 赵世馨
“谢谢你们,事情现在都妥善解决了。”8月6日上午,某公司代表来到三亚市崖州区综治中心大厅,将一面锦旗送到了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手中,对他们成功调处一起赔偿纠纷表示感谢。
据了解,该中心运行1个多月来,通过一站式服务、多部门联动调解,已化解纠纷41起,接待群众200余人次。“有矛盾就找综治中心”逐渐在辖区群众中形成共识。
进一扇门办一揽子事
“以前跑很久,如今一趟清!”7月24日,唐先生来到崖州区综治中心,希望中心帮助追回被拖欠的10万多元的工程款。中心了解清楚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对双方进行调解,双方签订分批付款的调解协议,近日唐先生也如约拿到第一期还款。
群众的各项诉求之所以能够高效办结,与崖州区持续加强规范化建设工作密不可分。在功能上统一设置信访接待、人民调解、诉讼服务、法律援助等分区,突出了功能区的标准化、群众的便利化,确保群众纠纷化解问题“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邻居占了我的地种槟榔怎么办?”“他欠我的钱没还,我要告他?”8月5日下午,辖区居民李阿姨刚走进综治中心服务大厅,便抛出一连串问题,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情况后,逐项进行回答。
针对辖区土地纠纷、劳资纠纷集中的特点,综治中心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实行“常驻+轮驻”模式,公安、法院、检察、司法、信访5个单位作为常驻部门派员常驻;资规、民政、人社等16个单位则进行轮驻,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切实保障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能够得到妥善处置。
“综治中心不是简单挂块牌子,而是真正解决群众烦心事忧心事的‘终点站’。”崖州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群众反映较强烈、较集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中心还在持续优化窗口设置,让办事效率更高、分类管理更科学,确保群众反映事项有人听、有人办。
部门“多联动”实现“少跑腿”
“阿叔,咱们已经做了司法确认,后续如果他不按时间还,可以直接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8月5日,记者跟随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邢陆迎来到黎某经营的杂货店,主动回访调解后的情况已成为综治中心一项日常工作。
事情起因是黎某的杂货店有位“熟客”麦某,日积月累欠账1万多元,“我们也是小本经营,三番五次催他还钱,他都说没钱,我要告他。”黎某一气之下来到三亚城郊法院崖州法庭。
值班法官在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综合考虑双方时间和经济成本,决定将案件移交崖州区综治中心。中心迅速协调工作人员对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并当场提交了司法确认申请。
“而这个案子的调解难度则超出我们的预期。朱某因溺水意外身亡,家属与朱某所在公司对赔偿金额争议巨大,双方争吵不断,调解几次后反而陷入僵局。”谈到最近调解的一宗案件,崖州区综治中心办公点负责人张豪康记忆犹新。
为了打破僵局,综治中心迅速组织司法、法庭、派出所等多部门组成调解小组,对双方诉求进行逐条逐项剖析,从情、理、法三个维度进行调解。在多方不懈努力下,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并均对结果满意。该公司还专门派人送来锦旗,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崖州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区综治中心作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防控的“中枢大脑”,着力推进综治中心成为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诉讼服务等功能有序衔接、无缝对接的全域调处平台,特别是在复杂矛盾纠纷的化解中,能够充分发挥整合资源力量的优势,真正实现“难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
依托“小网格”实现“大功效”
“隔壁商户没有把垃圾放你门口了吧?”“有什么纠纷问题都可以到综治中心解决。”位于万通路一家鞋店内,东关社区网格员李姑正在开展日常走访,并不时向商家宣传综治中心。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李姑负责的网格商户多、流动人口多,常住人口800多人,流动人口1000多人。针对这一特点,李姑注重加大流动人口登记和矛盾隐患排查,及时调处商户间的小矛盾小纠纷。今年以来她的网格没有发生一起因排查化解不及时引发的案事件。
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从“坐等群众上门”到“主动下沉服务”……“我们社区成立综治中心,发挥村干部、网格员熟悉环境的优势,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对复杂疑难纠纷会第一时间上报区综治中心。”东关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谢鸣寰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扩大民众知晓率,崖州区还在线上、线下广泛宣传综治中心职能、办事流程以及化解矛盾的成功案例,让群众真切感到平安就在身边。
下一步,崖州区将持续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提升综治中心“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能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为三亚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