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7月28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让孩子保持“健康暑假模式”?记者走访专家学者——

别让孩子“困”在屏幕里

  7月7日晚,在海口市大英路的一家理发店门口,海口市公安局美兰分局海府路派出所民警与小朋友交流。 记者毕小婷 摄

  ■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 毕小婷

  正值暑假,不少家长无奈地发现,打游戏、刷短视频、看短剧……正悄然占据孩子假期娱乐的主导地位。

  据报道,近日,海口一名9岁男孩沉迷某游戏,使用奶奶的手机向多家网络公司转账,每笔金额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累计支付4000多元,主要用于找代打、陪玩,帮他在游戏的“地铁逃生”模式中刷金币道具。让人糟心的是,这笔钱是爷爷的“治病钱”。

  瞄准未成年人市场的代打代练,进一步加剧沉迷网络风险。在某电商平台,记者以“陪玩代打”为关键词搜索,找到大量提供此类服务的店铺。记者随机咨询多家店铺客服,均未被主动问及是否成年。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沉迷网络,保护他们健康成长?记者展开了调查。

  平板手机成“电子保姆”

  暑假沦为游戏时间

  7月7日晚,在海口市大英路一家理发店门口,两名席地而坐的小男孩抱着平板激战正酣。

  “小朋友,每天玩多久游戏呀?”海口市公安局美兰分局海府路派出所民警俯身询问。

  “五六个小时!”孩子脱口而出的数字,折射出当前未成年人预防网络沉迷的紧迫性。

  海口琼山区的王女士发现9岁的儿子正偷偷地用爸爸的手机玩游戏。为了防止儿子过度沉迷游戏,她在家里到处藏手机,却总被找到。“真是防不胜防。”王女士拿着手机叹息道。

  她的困扰并非孤例。

  记者在多家饮品店和快餐店观察到,未成年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专注地盯着手机屏幕玩网游,动辄数小时。记者询问其中一名初中生,他不好意思地承认,爸妈上班没人管,他和同学放暑假后每天都玩好几个小时的游戏。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孩子沉迷网络”等关键词,大量家长焦急的求助映入眼帘:“孩子沉迷网络,叛逆,不愿上学,怎么办?”“有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戒除网瘾?”……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4年12月,我国19岁以下网民达1.8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16.7%。互联网已然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的生活与学习中。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沉迷问题及其潜在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

  “未成年人模式”

  缘何锁不住沉迷的心

  2025年4月,旨在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未成年人模式”全面升级。该模式在多数应用中启用,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每日使用时长不超过40分钟,晚上10点至次日早上6点禁止使用,并禁用直播、充值、打赏等功能,同时推荐科普、教育、安全等适龄内容。关闭该模式需四位密码,若忘记密码则需通过人脸识别及成年人信息验证。

  尽管这一模式设计初衷良好,但仍有未成年人找到了“突破口”。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视频平台、游戏的“未成年人模式”需要家长主动开启或者为孩子进行实名认证(标识为未成年人)。若家长参与度不足或监管缺位,部分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便可以轻易绕开系统限制。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家长开启了“未成年人模式”,一些孩子仍能通过破解密码或借用成年人身份信息的方式,重新获得不受限制的网络访问权限。例如,偷看家长解锁、哄骗长辈协助人脸识别。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尤为关键。

  “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常常缺乏自律和节制。”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心理健康促进科的心理治疗师张妮向记者透露,因焦虑、抑郁、厌学等情绪问题寻求咨询的未成年人,往往伴有过度依赖网络的倾向。她分析,一些家长因工作繁忙而疏于陪伴和教育孩子,或因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导致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归属感,转而向网络世界寻求满足和慰藉。同时,一些家长在引导方面方法不恰当,采取粗暴干涉的方式,反而引发孩子的激烈对抗,甚至自身也存在过度上网的行为,无意中为孩子树立了不良的榜样。

  家校合力

  织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网信部门将重点关注未成年人模式的使用情况、内容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诱导沉迷问题等。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家校形成合力。

  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关丹丹表示,为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家网信办近日会同多部门起草了《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分类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清晰界定了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行为类型,包括教授未成年人规避防沉迷系统、未成年模式的方法攻略,向未成年人提供或寻求陪玩陪聊、代练代打等服务。此外,已于2024年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在“网络沉迷防治”专章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监护人应当指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关注其上网情况以及相关生理状况、心理状况、行为习惯,合理安排使用网络的时间。

  关丹丹认为,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式。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要切实做好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合作。言传不如身教,家长应多陪伴孩子,积极关注孩子的上网情况,并采取适当的引导与限制措施;学校则需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和早期干预措施,例如开设网络安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真正的防沉迷,是在现实世界中拥抱生活。”海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讲师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正发建议,家长应以身作则,减少过度上网行为;增加高质量亲子陪伴时间,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上网规则,明确上网的时长和内容限制,并用亲子活动替代部分上网时间,鼓励孩子发展例如绘画、乐器、运动等方面的兴趣爱好,转移其对网络的过度关注。

  当清补凉的甜味浸过舌尖,当椰子树下的凉风拂过脸庞,当球场上的欢呼声盖过游戏音效——让孩子们用心感受现实世界的温度与色彩,他们的暑期生活才能真正充实起来,从而自然远离网络的沉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儋州“儋检护小侬”团队精准帮教助误入歧途少年回归正轨
文昌:~~~
如何让孩子保持“健康暑假模式”?记者走访专家学者——~~~
定安:~~~
五指山:~~~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政能量
   第003版:护苗周刊
   第004版:见义勇为专刊(第十七期)
帮同学“忙”竟成诈骗“工具人”
多部门联合执法 检查校外培训机构
别让孩子“困”在屏幕里
开展防溺水宣传
部署下半年护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