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有时候他们叫我,我不好意思拒绝。”15岁的小橘低下了头。
“你才15岁,知不知道不满16周岁不能骑电动车?”陈浩钿向大家讲述了3名未成年人飙车因而丧命的故事。前不久,海口2名未成年人趁着家人不在时,各自骑着一辆电动车相约飙车,你追我赶时由于车速过快发生意外,1人当场丧命,1人重伤。
小橘听到后,若有所思,似是在回忆着什么。记者注意到,小橘的腿上有摔伤。
见此情况,陈浩钿又向大家讲了另一个故事。“那个孩子13岁,他骑着改装后的电动车在深夜无人的马路上狂飙,结果被拐弯的大货车迎面撞上,我们到的时候,他已经被撞得面目全非。”陈浩钿轻声讲述着处理过的案件,声音虽轻但是心情沉重。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的背后,是监护人的‘缺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父母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教育是法定义务,不是‘选择题’。”陈浩钿的话让在场的监护人陷入沉默。
小橘妈妈红着眼圈说:“我总觉得给孩子钱花就行,原来陪伴和管教才是最重要的,是我没尽到义务。”
真心为桥
平等对话中拆掉“心墙”
在讨论其中一起案例时,小轩突然说:“我知道拿别人东西不对,但爸爸妈妈工作好辛苦,我不好问他们要钱,可是我没钱花,怎么办!”
民警许斌没有反驳,而是顺着他的话说:“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我们是要更加体谅他们,但是没钱花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别的解决办法?你可以在空闲时帮助爸爸妈妈干活,甚至可以少花一些。”
在许斌的话中,小轩慢慢意识到,自己冲动之下的选择,其实是最笨的一种。在交流中,民警们始终保持着耐心与尊重。不管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或者说出的想法多么叛逆,他们都不会轻易否定,而是先认真倾听,再循循善诱。这种引导,比直接批评更有力量。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真诚,民警们还会主动分享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甚至是曾经犯过的小错误。
许斌坦言,自己高中时也曾因为贪玩不写作业,被老师批评后才幡然醒悟,“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能及时改正”。
许斌的坦诚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不少孩子开始主动敞开心扉,讲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从与同学的矛盾到对未来的迷茫,无所不谈。
“以后你还这样吗?要不要好好表现,改正错误?”
“我以后肯定不这样了!要好好表现!”面对许斌的提问,小轩诚恳地保证以后要改掉不良行为。
后续跟踪
让信任不止于“座谈会”
“友”约座谈会不是一场孤立的活动,而是秀英派出所构建未成年人保护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民警深知,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守护与陪伴。因此,座谈会结束后,民警们会与孩子们保持联系,建立起“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定期回访,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及时提供帮助。
是家庭监护缺失,还是社交圈未净化?是法治观念淡薄,还是心理问题未解决?每次座谈会后,民警都会与社区工作人员、老师、家长共同分析涉案未成年人的问题。
秀英辖区内14岁的学生小桐两次参与校园欺凌。评查发现其父亲有家庭暴力行为,小桐将“打人”视为“解决问题的正常方式”。派出所随即联系妇联介入,为小桐父亲安排家庭教育指导,同时为小桐匹配心理医生,纠正其错误认知。
“家庭才是帮扶的核心,我们不仅关注孩子,更要指导家长。”社区民警刘鹏介绍。
“有一位母亲在民警指导下,学会了‘先听孩子说,再帮孩子分析问题’,她的孩子在第三次可能犯错时,主动坦白了朋友约架的事,母子俩一起找到了民警,避免了事情的发生。”说起此事,刘鹏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些举措让“友”约座谈的温暖有了延续的载体。秀英派出所负责人说:“在未成年人成长的岔路口,会有一些身影因一时迷茫踏入歧途,对于这部分特殊的孩子与家庭,简单的惩戒远远不够,只能用真心换信任,才能真正引导他们走出阴霾。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本文未成年人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