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 宋飞杰
“我借出去的20万元全部追回了。”7月21日上午,申请执行人陈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案件在执行过程中,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干警10年来采取各种方式,促使案件成功执结,维护了他的合法权益。
心烦 借出的20万元难要回
2014年初,吴某等2人开饭店需要资金周转,于是找到了朋友陈某借款20万元。在借款协议中,吴某等2人承诺一年后连本带息一次性返还陈某21万元。
2015年6月29日,吴某等2人迟迟不还款,陈某一纸诉状递交法院,要求吴某等2人连本带息归还21万元及拖延还款期间内产生的利息。
白沙法院立案受理后,同年8月5日作出民事调解书。民事调解书上显示,吴某2人分4期偿还陈某20万元借款,每次还5万元。调解书生效后,吴某2人以经济困难为由拖延履行。同年11月,陈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着 接力执行10年不停歇
白沙法院执行局受理该执行案后,法官第一时间找到被执行人,详细说明如果不履行还款义务将会面临的后果。
对于执行法官的劝说,吴某等2人称生意难做无力还款,没有还款的意愿和计划。为此,法院迅速启动财产查控,依法将吴某等2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
2016年,当执行法官针对吴某等2人不履行还款义务,对2人采取强制措施时,他们迫于司法威慑力,联系朋友先行支付了5万元,并再次承诺履行还款义务。
然而,一段时间后,吴某等人再次称暂时无力偿还余下的15万元借款。执行法官经过追踪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发现2人名下确实无可执行财产,执行工作又陷入了僵局。
“虽然该案执行难度大,但执行局的干警没有放弃过执行念头,想方设法促进案件执行。”白沙法院执行局书记员黄云琦告诉记者,10年来,办理该案的法官助理换了4人,但不论谁接手该案,都是全力配合主办法院追踪被执行人财产线索,上门释法明理,及时更新执行方案,协助做好执行工作。
执结 60余次走访终结案
“强制执行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法律裁判结果得到实际履行,是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严厉制裁,保障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白沙法院执行局负责人翟杨州说,10年来,白沙法院执行局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线办案法官都不会轻言放弃每一个执行案件,经手的执行案的不能执结,就会成为他们的心结。
翟杨州介绍,10年来,执行工作在法院党组的指导下,全局干警为了执结该案,累计走访双方当事人60余次。他们一边让申请执行人保持耐心,一边引导督促被执行人积极筹款,履行还款义务。
10年来,在执行法官的走访中,吴某等2人先后向陈某偿还借款及利息16万余元。
今年6月,执行法官在走访中发现,吴某等2人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经与被执行人深入沟通,执行法官发现,被执行人吴某等2人有一点履行意愿,也想通过还款消除自己的信用危机。为此,白沙法院执行局经商议,立即启动“执行和解+信用修复”机制,即以执行和解的方式,由吴某等2人履行还款义务后,解除其限制高消费,撤销其失信名单,修复其信用。
7月16日,当吴某等2人将5万元借款筹措到位后,白沙法院执行局组织陈某和吴某等2人,在执行局履行最后一笔借款。
在执行法官的见证下,吴某等2人将最后5万元现金当场递交到陈某手中,当事双方握手言和。
“这10年来,法官时不时来看望我们,引导我们及时偿还陈某的借款,让我们感觉挺难为情的。”在白沙法院,吴某对办案法官说,借人家的钱还清了,自己也轻松了很多,以后要做一名守信用的公民。
“无论案件标的额大小,案件一日不结,我们执行一日不止。”翟杨州说,这起跨越10年的执行案件,执行法官从财产查控到失信惩戒,从耐心疏导到信用修复,以钉钉子精神攻克“执行难”,既维护了司法权威,又传递了司法温度。在执行工作上,执行局将继续深化执行机制创新,以更高效、更柔性的执行举措,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