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 连蒙
“爸爸妈妈要上班,在家写完作业就没事干了,这里有符老师辅导数学、带我们折纸玩游戏,还能认识新朋友,太开心啦!”7月10日,海口市琼山区滨江街道“爱心托管站”里,小朋友高梓铭举着纸飞机笑着说。
7月7日起,共青团海口市琼山区委员会在11个乡镇(街道)开设的“爱心托管站”统一开班,44名教师和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值守,提供作业辅导、兴趣活动、安全教育等服务,贯穿整个暑期,有效缓解城乡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以及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群体和双职工等家庭子女暑期“看护难”问题。
开班后四五天,记者实地探访,真切感受到“爱心托管站”已成为孩子们的暑期乐园。
快乐互动
孩子和志愿者实现“双向奔赴”
7月10日10时30分,滨江街道“爱心托管站”的大门刚被记者推开一条缝,欢笑声就先于视线撞进心里:志愿者符家铭被十几个孩子围在教室中央,指尖翻飞间,彩纸转眼变成星星——惹得孩子们踮脚伸长脖子,小脑袋挤成一团团毛茸茸的球。
“符老师,我的星星总散架。”一名扎马尾的女孩举着皱巴巴的彩纸喊着。一名穿格子衫的男孩立刻接话:“我会,我会!昨天符老师教过,老师什么都会。”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符家铭被夸得耳根发红,耐心地俯下身,帮最小的孩子把纸角压实:“别急,咱们先学‘给星星搭骨架’。”
符家铭是中国地质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系的大三学生,谈起和孩子们的缘分,他眼里发亮:“我的理想职业是成为一名数学老师,看到招募志愿者时,就立刻报了名。”他指着墙上的课程表介绍说:“上午先辅导作业,下午看电影、下棋,昨天还教他们折了青蛙。你看,桌角那只绿纸青蛙,就是高梓铭折的,能跳好远呢。”
说话间,懂事的高梓铭正站在教室后排,神情严肃地对两个打闹的男孩比了个“嘘”的手势。这个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小学部五年级的“大哥哥”,是志愿者的秘密武器。“孩子们差着6岁,刚开始上课像炸开的蜂窝。”志愿者廖晓捷笑着指向门口的值班表,“后来发现孩子中年纪最大的高梓铭说话最管用,就让他当临时‘小班长’,弟弟妹妹们都爱黏着他玩,也很听他的话。”
教室另一侧,琼山九小的李嘉昱正趴在桌上写作业,铅笔尖在练习册上顿了顿,忽然抬头问:“符老师,这道题太难了,我不会做。”符家铭闻声立即走上前,耐心地用孩子们理解的逻辑讲解,直到李嘉昱能举一反三全部做对,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11时30分,家长们陆陆续续来接孩子。李嘉昱的妈妈陈丽云刚走进来,就被女儿举着的纸飞机吸引住。“妈妈你看!符老师教的,能飞好高!”孩子的声音清脆得像风铃。陈丽云笑着揉了揉女儿的头发,转头对廖晓捷说:“以前上班总惦记她一个人在家看电视,现在听见她在这儿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此时符家铭正被几个孩子拉着衣角,追问下午能不能学折千纸鹤。他挥挥手跟家长们道别,袖口沾着彩纸的碎屑,眼里带着温柔的笑意。
关爱升温
从“临时看护”到“全天托管”
滨江街道的欢笑声还未散去,龙塘镇的雕刻教室里已飘起木头的清香——琼山区的“爱心托管站”,正以不同的姿态,在城乡之间传递着同样的温暖与关爱。
龙塘镇“爱心托管站”的故事,要从半年前的“四点半课堂”说起。
“原本只是想解决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管’的难题,我们在党群服务中心开了间小屋,志愿者每天下午来辅导作业、玩游戏,没想到这里成了孩子们天天盼着的‘秘密基地’。”共青团海口市琼山区委员会龙塘镇委员李海雄笑着说。今年暑期,这份关爱顺势延伸:从工作日下午的“临时看护”,变成覆盖全周的“全天托管”;从单纯的作业辅导,拓展到乡土文化体验、田间实践等特色活动。
7月11日上午10时,托管站内飘着木头的清香,龙塘镇民政服务站站长李巧巧和志愿者周美宁给孩子们发教学模具。雕刻师傅正握着雕刻工具示范,木屑簌簌落在青石板上,孩子们屏息盯着他手腕转动。龙塘镇多岩石、土层浅,孕育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塘雕刻,如今这门手艺正通过托管站的课堂,悄悄住进孩子们心里。
周美宁看着孩子们认真完成作品,笑意盈盈。她是返乡大学生,去年从江西师范大学毕业,正备考教师岗位。作为从村里走出的女大学生,她深知读书改变命运;身为长姐,她更懂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无奈。
“如今孩子们有了‘爱心托管站’,能学知识、交好友,我打心底替他们高兴。”周美宁的目光落在孩子们专注的小脸上,满是欣慰。
11时30分许,家长周运盛就等在门口,满意地看着小周表兄弟二人。“以前上班总提心吊胆,就怕孩子往河边跑、在马路上蹿。”他望着教室里认真打磨作品的孩子们,声音里满是踏实,“现在孩子不仅有人管,还能学雕刻,比在家强百倍。”
记者注意到,志愿者记得每个孩子的小名、习性,这份延续的关爱如暖流,填满乡村孩子的暑期。
共青团琼山区委员会志社部负责人林俊介绍,今年“爱心托管站”服务将贯穿7月7日至8月31日,涵盖安全自护、爱国主义教育、作业辅导等。此外,他们还会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开展安全实景教育,创新“学业辅导+体育锻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