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麦文耀 赵世馨 通讯员林婷)近日,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将中英双语要素式示范文本应用于先行调解环节,在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选派的外籍调解员的协助下,成功调解了一宗从基层法院提审的涉外离婚纠纷案件。
2021年,中国公民汪某与俄罗斯籍V某在三亚市相识相恋并登记结婚。婚后,双方在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子女教育等方面常常发生矛盾。V某心灰意冷,携带未成年女儿M某离开中国3年未归。汪某认为双方感情已然破裂,遂诉请离婚。因案件涉及子女抚养权、财产跨境执行、当事人跨国往返诉讼成本高昂等问题,矛盾化解一度陷入僵局。
考虑到该案对类案处理具有示范效应,三亚中院决定提级管辖该案。海南自由贸易港第二国际商事法庭将案件推送至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由一名法官、一名书记员及一名中国籍调解员,一名精通中、英、俄三种语言的外籍调解员共同组成“1+1+2”的先行调解团队。依托海南国际商事诉调裁三位一体平台,外籍调解员将汪某以中文填写的起诉状示范文本内容在线实时翻译告知V某,V某通过回答英文版答辩状示范文本中一个个细致的问题,将零散、琐碎的个人意见有条理地归纳为表格中的规范抗辩理由。同时,先行调解团队专业、细致的解答也使得V某逐渐打开“心结”,愿意直面纠纷。诉、辩双方终于“化繁为简”,建立起了一座高效沟通的桥梁。
通过梳理双方填写的诉、辩状示范文本,先行调解团队明确了原告、被告的各自诉求,对无争议事实予以确认,将在案证据分类固定,由此精准归纳出争议焦点。由于调解员指导填写示范文本的过程中,已经适时向当事人释法析理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汪某和V某对诉讼结果有了合理司法预期,均同意选择调解这一柔和解纷方式,在承办法官主持的在线视频调解中签署了调解协议,心平气和地结束了这段跨国婚姻。承办法官于同日制作出民事调解书及中英双语离婚证明书,并向双方当事人电子送达了相关文书。至此,一宗涉外离婚诉讼在30个工作日内定纷止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