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蒋成心介绍,“巡回法庭车+综治”模式,更是让这项服务突破场地限制,从“被动等待”转为“主动出击”,真正实现“动”起来。
6月25日10时许,作为现场见证者,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走进车厢,目睹一场“流动的调解”如何让矛盾迅速化解。
前不久,市民陈某某骑电动车与张某某的小轿车相撞,交警认定张某某全责。但事后索赔时,张某某却突然反悔。在综治中心窗口,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一边安抚陈某某情绪,一边快速调取交警责任认定书、医疗单据等材料。电话那头,张某某语气生硬:“这人蛮不讲理,法院见就法院见!”为避免矛盾升级,综治中心当即启动联动机制。
“张师傅,我们理解您工作忙,但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巡回法庭车内,蒋成心将热茶推到张某某面前。
蒋成心结合“法理情”耐心劝导,张某某的态度逐渐软化,开始仔细核对陈某某的医院证明和维修单据,同意3天内支付1800余元赔偿款。陈某某也为之前的过激言论道歉。双方握手言和。
“巡回法庭车+综治”模式不仅是空间上的延伸,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从固定场所到移动车厢,琼山区正用这种“动”起来的服务,将司法温度传递到基层每个角落。
跨部门资源联动让难题不再难
在琼山区综治中心,跨部门资源联动是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重要方法。通过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多方力量,综治中心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治理网络,让各类复杂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今年6月,一起因土地边界引发的多年积怨纠纷,在跨部门联动调解下迎来转机。琼山区凤翔街道某村村民林某与王某因宅基地边界划分不清,从最初的口角之争演变成肢体冲突。综治中心启动跨部门联动机制,协调司法所、自然资源所、派出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调解小组。
调解现场,两家人各执一词。面对剑拔弩张的局面,调解小组先由派出所民警稳定双方情绪,防止冲突升级;司法所工作人员从法律角度讲解土地纠纷处理的相关规定;自然资源所人员则拿出土地确权资料,对照现场地形仔细勘查测量。
经过整整一下午的反复沟通、测量比对,最终依据历史档案和实际情况,重新明确了宅基地边界。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王某认为林某之前“越界”行为给自己造成了损失,要求赔偿,而林某坚决不答应。调解小组随即联系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和解。
蒋成心介绍,像这样通过跨部门资源联动成功化解的矛盾纠纷,在琼山区综治中心还有很多。从邻里纠纷到家庭矛盾,从经济纠纷到群体事件,综治中心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工作合力,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