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连蒙
“孩子,读书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机会,愿你学业再上一层楼,中考加油!”6月23日傍晚,在海口市琼山区滨江街道的一条老巷子里,琼山区人民检察院绿苗工作室的检察官和司法社工敲开了小华(化名)的家门,送上鼓励和祝福。小华笑着回应:“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有了重上考场的机会。”
绿苗工作室是琼山检察院组织检察官、心理咨询师、社工组成的专业未成年人帮教团队。绿苗工作室挂牌成立一年多来,以“司法干预+心理矫治+家庭重塑”的立体模式,让众多涉罪未成年人重获新生。今年以来,工作室主动将职能向社会面延伸,联动琼山区综治中心,集各方合力为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精准帮教,小华便是93个被帮教未成年人之一。
误入歧途:
差点错失中考的少年
“每次来报到都穿校服,性格很好。”提及小华,琼山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高彩玉的眼中满是惋惜,“他是因为对‘共同犯罪’的法律后果一无所知,才在人生重要拐点差点铸成大错。”
据了解,小华父母感情破裂后,他一直跟母亲和外公外婆生活。母亲为养家糊口,总是凌晨4时就赶往菜市场摆摊,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虽常叮嘱小华“好好读书”,却难有时间坐下来听他说一句话。
“家里常常只有我一个人,写作业时连问一道题的人都没有。”小华第一次来检察院做心理测评时,低头抠着衣角,低声告诉高彩玉,“所以当‘朋友’叫我去水吧时,我觉得至少有人愿意陪我。”
2024年4月30日晚,和小华同校的“朋友”小亮(化名)拍着他的肩膀说:“听说卖儿童手表里的卡能换钱,走,跟我们去‘搞’点钱。”小华下意识想拒绝,小亮却说:“还是不是朋友了?到地方你站着就行,出了事也不会连累你。”
彼时的小华还不懂,法律上没有“只围观不担责”的说法,“共同犯罪”也要承担法律后果。
当晚,几人实施犯罪时,小华在旁围观,最终被警方抓捕归案,小华也成了案卷里的“共同犯罪嫌疑人”。所谓的“朋友义气”,将他推向深渊。
鉴于小华犯罪情节轻微,琼山区人民检察院在对小华的各项考核评估后,决定对其适用附条件不起诉。
立体帮教:
从“根”上重塑少年人生
“这个孩子不一样。”司法社工莫壮健翻着评估记录说:“其他孩子大部分是抵触或无所谓,但他的慌张里全是对未来的在乎。”帮扶小组发现,小华的课本里夹着写满“考上某某高中”的便利贴,书桌抽屉里还藏着给父亲的手工小礼物,“其实他内心一直渴望家庭的支撑。”
帮扶小组制定的立体帮教方案像一张温暖的大网。检察官每周跟进法律教育,用案例手册讲解“共同犯罪”的边界;心理咨询师通过绘画疗法发现,小华画的家庭合影里总是缺了父亲的位置,便设计一系列亲子活动,让其父亲来参加。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这位长年在外打工的男人红了眼眶:“原来孩子要的不是钱。”
琼山区检察院绿苗工作室建立了“一人一档”帮扶机制后,联合区教育局,公安机关,妇联等单位,通过区综治中心的平台共同对孩子开展联合帮扶。
改变在细节中发生。母亲开始学着在收摊后煮一碗热粥,陪小华整理错题到深夜;父亲主动到海口市区打工,每个周末带着小华去图书馆。
“上个月模拟,我数学进步了20分!”小华在帮教记录里写下这句话时,特意画了个笑脸。
“绿苗”之光:
照亮更多少年未来路
中考前一周,绿苗工作室的检察官和司法社工给小华送来一套新文具,包装里还夹着张手写卡片:“每个认真答卷的人,都值得被时光善待。”小华表示,他把卡片压在台灯下,每晚复习累了,就抬头看看。
“考试那天,妈妈没有出摊,特意穿了件红色旗袍,爸爸举着‘中考必胜’的加油牌,显得有点害羞,我感到大家都爱着我。”考试结束后,小华将他的感受写在心得笔记里,准备下次见面时分享给检察官姐姐。
府城老街上的晚霞正浓,高彩玉翻看着手机里帮扶过的孩子们的动态:有的在技工学校学汽修,有的重新回到课堂备战中考、高考,有的已帮家里支撑一片天。工作室角落的绿植架上,帮教对象亲手种植的薄荷长势正好,正如那些被“拾回”的人生,在合适的土壤里重新抽枝发芽。
“其实每个孩子心里都有颗向上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拨开遮挡阳光的迷雾。”高彩玉指着墙上的“绿苗工作室”的牌子告诉记者,每片叶子都代表一个孩子,而根系深处,是司法、家庭、社会交织的支撑网络。愿每个曾迷途的孩子都能在司法温度与社会合力中,重新攥紧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