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君 黄赟
“由于特殊阶段,送达以及资料传递有些耽搁时间,幸好有你们的协调和理解,最终解决了我们的难题。谢谢你们。”近日,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法院法官贺舒楠和法官助理何伟宏收到了一条当事人发来的信息,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当事人对法官团队的感激以及对成功化解纠纷的满意之情。
这是一起涉外商事纠纷,秀英法院秉持平等保护理念及“解法结化心结”的营商环境建设思路,将调解升级为跨境经贸“润滑剂”,切实提升当事人司法获得感。
两公司产生纠纷
2024年1月17日,海南某公司与乌克兰某航空公司因航空地面服务费用产生纠纷。原来,海南某公司依约提供服务后,乌克兰某航空公司受国际形势影响以及自身资金链紧张,虽认可债务却无力一次性清偿。海南某公司经多次催告无果后,向秀英法院提起诉讼。
“接到案件后,我们经过调查了解到,当时由于不可抗力,被告乌克兰某航空公司受影响资金周转困难。”贺舒楠介绍,被告并非恶意拖欠服务费,在欠款期间仍和原告海南某公司对账单载明的欠款金额予以确认。
此外,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适用中国法律,选择中国法院管辖,被告乌克兰某航空公司亦委托中国律师作为其代理人。
在理清案件基本事实后,贺舒楠和同事深知,该案件法律关系清楚,判决并非难事,但如何让该案件背后的两个公司得到圆满的解决方案,也成了大家深思的问题。
何伟宏告诉记者,如果能推动双方进行调解,不仅可以降低当事人纠纷化解成本,避免判决可能引发的跨境执行难题,也能帮助被告乌克兰某航空公司渡过难关,促进双方合作。
抓住争议点启动调解程序
贺舒楠和同事敏锐捕捉到原告、被告对于“高效止损”的需求,便围绕服务费用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这一争议点,主动启动调解程序。
但事情远比想象中的困难。
由于被告在乌克兰,因此秀英法院依托《海牙送达公约》及双边司法协助机制,通过国际司法协助渠道完成诉讼文书送达。
何伟宏介绍,想要文书送达,需要通过海南省高院发送专递到乌克兰,不仅流程复杂,而且因为实际情况,送达更是难上加难。在走完了所有的程序后,大家静待消息。
7个月后,即确认文书送达效力。其间,法院严格审查文书文本翻译的准确性,确保乌克兰某航空公司充分知悉诉讼权利义务,体现了对程序正义的极致追求。
被告直接委托了一名中国的律师代理该案件。
在多次沟通后,案件的审理朝着大家期待的方向顺利进行。
圆满化解,让“事了业更兴”
在通过“线上+线下”沟通后,秀英法院融合国际商事规则与我国实践经验,提出“美元分阶段支付+金融机构监管”的方案。
“案件事实清楚,双方也有调解意愿。因此我们多次和双方讨论,并征求他们的意见。”贺舒楠说。
秀英法院认为,由于汇率问题,该案件应灵活结算,即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汇率按付款当日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既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又尊重国际商事惯例。同时,由于被告乌克兰某航空公司受不可抗力的影响资金紧张,遂将债务拆分为三期支付,给予被告筹措资金的时间窗口,避免其因一次性清偿陷入经营困境。同时,引入专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监管方,确保付款义务的实际履行。
此方案一出,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认可——原告能拿到被拖欠的钱款,被告也不会因为债务陷入资金危机,不仅能够“案结事了”,还能“事了业更兴”。
今年5月7日,在承办法官团队的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原告海南某公司申请撤诉。目前,被告已将债务清偿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