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晖
近年来,随着二次元经济的兴起,一种特殊商品——“谷子”悄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谷子”是英文单词“goods(商品)”的音译,被爱好者用于代指动漫、游戏、偶像等周边产品,包括徽章(“吧唧”)、亚克力立牌、手办、娃娃等。
“谷圈”市场近年来迅猛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诈骗分子乘虚而入,利用“谷子”实施诈骗。与此同时,代购、“拼团”购买“谷子”时“跑路”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为何年轻人爱上买“谷子”?“谷子”消费又存在哪些风险?近日,记者展开走访调查。
现状
“谷圈”日趋低龄化
转卖价格个别达上万元
在海口市金龙路某商场六楼,有大量且集中的“谷店”。每逢周末,这些“谷店”就成为了年轻人聚集的地方。
在一家商店内,货架上摆放了各式各样的“谷子”。记者注意到,这些“谷子”的产品体积小、重量轻、材质不算昂贵。例如,铁片制成的“吧唧”、亚克力板制成的立牌、硬卡纸制成“卡游”等,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除了专卖潮流玩具的商店,商场内部分文具店、饰品店、杂货店等,同样将“谷子”摆放在店内显眼位置售卖。
某潮流玩具店店员小陈介绍,到店的顾客以年轻人为主,以初中生、高中生居多。“谷子”的销售模式与“盲盒”并无二异,都是通过随机抽取的“不确定性”,以及产品的“稀缺性”,以此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
记者注意到,在二手市场中,天价“谷子”的现象更为常见。
在“某鱼”平台上,一款“海贼王出征”的手办模型,就卖了上万元。据悉,该产品为官方七周年限量款,甚至卖家还明确注明,该产品存在微损。
看法
为“情绪价值”买单
为何那么多年轻人愿意花高价购买“谷子”?15岁的莎莎(化名)告诉记者,买“谷子”,可以为她提供情绪价值。“因为买的是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周边,所以贵一点也能接受。”莎莎称。
同样是二次元爱好者的学生乐乐(化名)今年14岁,他认为,买“谷子”不过是日常生活的“调味剂”。“除非是碰到特别喜欢的‘谷子’,我才会去买,但也仅限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购买。”乐乐说。
不少家长向记者表示,自家读初中的孩子也热衷于购买“谷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塑料立牌就要上百块钱,实在是无法理解。而且我认为,玩这种东西,纯属不务正业。”海口市民林女士说。
市民赵先生则表示,自己不会限制孩子的爱好和自由。他认为,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虽然不会强制不让孩子购买“谷子”,但也会提醒孩子,理性购买。
案例
女孩偷偷拿钱“端盒”
4月28日,记者从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金贸市场监督管理所获悉,此前,该所曾遇到因购买潮流玩具而引发的消费纠纷。
“有些年轻顾客因抽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要求商家退款。”该所工作人员小万称,类似这样的消费纠纷,该所去年就接到4起。
除了“谷店”聚集的商场,学生在校园周边买“谷子”的现象也很常见。在金宇市场监督管理所辖区,曾有一女孩为了购买“小马宝莉”的卡牌,趁父母不注意,拿了钱去“端盒”。
“通常情况下,卡牌是一包包贩卖,大约是5元至10元一包。‘端盒’是指将一个系列的商品一整套购买下来。”金宇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该未成年人消费水平超出了实际年龄的认知,经过该所工作人员调解,最终商家同意退款。
专家解析
购买“谷子”应该注意什么?
针对“谷子”消费乱象,海南省消费者委员会律师团副团长王龙分析,购买“谷子”应警惕四大“陷阱”。一是商家以“以爱氪金”的话术,制造“饥饿营销”;二是“拼团”、代购等通过社交平台交易,缺乏监管,易遭遇“跑单”;三是购买“谷子”有买到盗版、被诈骗等风险;四是容易给未成年人造成攀比、虚荣等不良心理。
针对“谷子”消费中存在的风险,王龙表示,青少年阶段的未成年人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由于认知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更可能沉迷于购买各种物品,以彰显个性。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表现,需要给予良好的引导。
王龙提醒,家长应以平和、开放的心态,与孩子进行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同时,积极给孩子普及合理消费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理性支配零花钱,避免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