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麦文耀)“五一”假期临近,我省的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密集举行,类似诈骗案件也进入高发期。4月27日,海口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发布一起真实案例,揭秘诈骗套路。
4月20日,海口市民陈某在微博发帖子求购一张演唱会门票,随后有陌生用户私信其可以帮忙购买。确定好演唱会场次后,对方引导陈某以支付宝口令红包的形式支付门票费用。陈某发送口令红包后,对方称未备注个人信息,让其再次发送口令红包。陈某要求对方退款,对方让其添加“财务”QQ办理,添加“财务”好友后,对方称需要刷银行流水,陈某按要求向指定账户转账后确实收到退款便相信对方,直到其再次向指定二维码扫码转账却未收到退款,才意识到被骗,损失3000元。
民警介绍说,诈骗分子会冒充“内部人员”或票务代理,通过社交媒体、二手平台发布“内部票”“代抢服务”等信息,伪造交易记录或工作证件,利用粉丝对“稀缺资源”的迫切需求实施诈骗。例如,骗子自称有“后台系统”,可绕过官方渠道抢票,诱导受害者多次支付“定金”“手续费”后失联。
诈骗分子会伪造购票链接与钓鱼网站,发送仿冒正规票务平台的链接或二维码,页面设计与官网高度相似,甚至包含虚假客服和支付功能。消费者一旦输入银行卡信息,资金将被盗刷。此类钓鱼网站常以“银联账户异常”为由,进一步套取验证码,实施二次诈骗。此外,诈骗分子还会伪装成“因故无法到场”的粉丝,以低价转让门票为诱饵,要求脱离平台私下交易,让受害者深陷二手平台“含泪转让”陷阱。
警方提醒,购票务必通过演出主办方官网或授权平台,避免点击陌生链接或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正规平台通常提供“假一赔三”“无票退款”等保障。对自称“内部人员”或“票务代理”的卖家,可要求提供营业执照、演出经营资质等证明。支付前,通过官方客服核对票务信息,警惕“卡单”“二次付款”等话术。任何要求微信、支付宝私下转账的行为均属高危信号,二手平台交易需全程在APP内完成,并保存聊天记录、支付截图等证据,以便维权。
遇骗后该如何止损?民警表示,应第一时间拨打银行客服或通过APP冻结涉案账户,截图聊天记录、转账信息等,提交警方作为破案线索,及时向属地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步在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