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彦 通讯员周莹)4月8日上午,随着法槌在东新农场公司场部会议室敲响,万宁市人民法院兴隆法庭将庭审现场“搬”进农场,公开审理一起土地租赁纠纷案。此次巡回审判吸引了周边群众、农场职工近百人旁听,通过“庭审+普法”的形式,让司法服务直达基层,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据了解,这是该案件的第二次开庭。在首次庭审中,被告当庭追加东新农场公司为第三人。为进一步查明案件事实、化解双方多年矛盾,同时让普法宣传更贴近群众,兴隆法庭决定将“坐堂问案”转为“送法上门”,把庭审现场设在农场会议室。
庭审中,主审法官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围绕土地租赁协议效力、权属争议等焦点问题展开调查,举证、质证、辩论环节有条不紊。法官还结合案件事实,向当事人及旁听群众阐释土地管理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在具体案例中“落地”。“第一次在农场里看开庭,法官讲得明白,我们也知道了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依法解决。”一名旁听的农场职工表示。
庭审结束后,法官针对群众关心的土地租赁纠纷处理、民间借贷风险防范、赡养老人法律责任等热点问题,结合审判实践进行详细解答,引导大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权益。
“巡回审判不仅是断案,更是普法的‘活教材’。”兴隆法庭负责人表示,选择在农场开庭,既是为了便利当事人参与诉讼,也是希望通过“沉浸式”的庭审体验,让群众直观感受法律的威严与温度,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
此次巡回审判是万宁法院深化司法为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缩影。近年来,该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巡回审判作为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先后在田间地头、景区村寨、社区工厂等地设立临时法庭,让司法资源“沉下去”,群众满意度“提上来”。
万宁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巡回审判常态化,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庭审现场变成普法课堂,让司法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为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