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晖
2月10日,万宁市南桥镇桥北村,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村里一家温馨的咖啡室内,一场矛盾纠纷调解正在进行着。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当事人,此刻正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面前还分别摆放着一杯醇香扑鼻的咖啡。
这是万宁市南桥镇桥北村开展“咖啡调解”的一个缩影。由于万宁市盛行咖啡产业,为了着力挖掘咖啡文化特色,南桥镇桥北村设立了“乡村调解咖啡屋”,“咖啡调解”模式也应运而生。
“咖啡调解”抚平紧张情绪
桥北村委会人民调解员王有光告诉记者,此次调解源于一起因施工造成人身伤害引发的纠纷。
原来,关某在桥北村委会附近施工,导致路面变得坑坑洼洼。村民朱某和陈某在骑车经过此处时不慎摔倒,造成身体多处受伤。
朱某和陈某要求关某赔偿误工费、修车费等费用。由于双方多次沟通未果,矛盾逐渐升级。桥北村委会人民调解会得知情况后,决定采用“咖啡调解”进行调解。
王有光负责此次纠纷调解。在调解过程中,他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先引导双方当事人品尝咖啡,聊聊生活琐事。眼见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后,王有光再巧妙地引入正题。在轻松的氛围下,双方当事人开始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我们修路不是为了让村民以后出行更加方便吗?”关某不解。
“修路可以理解,但是要把施工现场围起来吧,毕竟安全第一。”朱某说了自己的想法。
在咖啡香气的环绕下,双方当事人的语气不再强硬,情绪也逐渐平复下来。王有光抓准时机,从邻里情分、相互理解等角度出发,耐心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经过一小时交谈,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关某向朱某和陈某道歉,同意一次性向朱某和陈某支付误工费等5000元。这场棘手的矛盾纠纷,在一杯杯咖啡的陪伴下,得到了解决。
记者了解到,桥北村创立“咖啡调解”模式后,共解决了32件纠纷,有效实现了“小事不出咖啡屋”。2023年11月,桥北村因其出色的乡村治理经验脱颖而出,入选了“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咖啡调解”拉近人心距离
为什么“咖啡调解”可以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王有光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咖啡调解’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严肃感、距离感,让矛盾纠纷的当事人更容易放下心理戒备,以和平、理性的态度进行沟通协商。”
经历过“咖啡调解”的村民李某也持有相同感觉。此前,李某曾因土地问题,与邻居发生过矛盾纠纷。
“我当时种植槟榔,但是邻居说那块土地是他们家的。”李某介绍,两家人因为土地问题,长期不说话、不来往。
了解此事后,调解员便邀请了两家人到“乡村调解咖啡屋”里品尝咖啡,聊天谈心。
“那是我们两家人这么多年来第一次面对面说话,那一刻,感觉人心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某不禁感慨道。
在万宁市南桥镇党委副书记符肖军看来,“咖啡调解”调解的不仅是矛盾纠纷,更是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谊。他表示,南桥镇将进一步推广“咖啡调解”模式,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种充满人文关怀、富含“人情味”的纠纷解决方式。
如同咖啡屋墙面上那句“没有什么矛盾是一杯咖啡解决不了的”口号,现如今,“咖啡调解”已成功处理了土地、家庭、邻里等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