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君 杨希强)近日,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法院上演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庭审空席”场景。在法官赵敬义即将开庭审理的一起合同纠纷案件中,法官、书记员及被告均已悉数就位,原告却意外缺席,未能如期出庭。面对这一情况,法官并未简单地“一撤了之”,而是秉持着细致入微、负责任的态度,采取了一种更为周全、妥善的处理方式。
据介绍,在校大学生阿明(化名)与小晨(化名)本是好友。2023年9月,小晨向阿明提出了一个赚取利润的投资建议。阿明信以为真,随后陆续向小晨转账共计约8000元,并被告知将能获得2000元的利润回报。然而,小晨却并未按约定给予阿明任何利润,截至2024年8月,仍欠阿明600元本金未还。多次讨要无果后,阿明将小晨诉至龙华区法院。
面对原告阿明未到庭的困境,法官深知,如果简单地以未到庭按撤诉处理并不能真正解决双方之间的纠纷,后续很可能导致当事人再次起诉,既会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浪费法院的司法资源。为了实质性化解这一矛盾,实现一次性解决纠纷,法官决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处置。
在庭审现场,法官向被告小晨详细阐述了案件情况,同时通过电话与阿明进行沟通。在法官的悉心调解和耐心解释下,双方逐渐消除了误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小晨向阿明支付本金加利润共计1700元,双方纠纷就此了结。随后法官提醒小晨向阿明发送微信确认这一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案件最终按撤诉处理,但法官的这一举措使阿明的债权得到了固定,做好了撤诉后半篇“文章”。1月6日,小晨已按照约定如数向阿明履行了付款义务。这一起原本可能再诉的案件,在法官主动耐心细致的工作中得到了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