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麦文耀)近日,在法官与调解员的接力调解下,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因拖欠劳务款而引发的劳务合同纠纷。近日,内蒙古的原告梁某将一面锦旗邮寄到陵水法院立案庭,对立案庭用心用情、高效便民的调解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
被告闫某家住陵水,梁某曾接受闫某的雇佣,在呼和浩特市一房屋内提供装修方面的劳务。因完工后闫某仅支付劳务款1万元,迟迟未付剩余劳务款2万余元,梁某在多次催讨未果后,无奈通过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平台向陵水法院提起诉讼。
为高效化解纠纷,该案最初被委派给人民调解员董儒梁先行在诉前开展调解工作。可没有想到的是,案件标的额不大,调解难度却不小。调解员多次致电闫某,对方却屡屡表示不认识梁某,还误将调解员来电当成“电信诈骗”,拒绝继续沟通。因调解不成,案件随后被正式立案受理。为提高诉讼效率,实现速裁快审,陵水法院立案庭依法将案件分流至立案庭速裁团队,由法官林春虹以小额诉讼程序进行审理。
林春虹接手后,认为该案仍有调解的可能,故多次致电闫某,耐心为其进行法律释明,劝导其积极应诉,避免消极逃避。经过多次电话沟通,12月4日,闫某终于来电称“想通了”,希望法院能够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同日,在林春虹的耐心劝说下,梁某也同意作出一定的让步,将主张的金额下调为2万元。
由于梁某人在外地,为减轻当事人诉累,林春虹再次将案件委派给人民调解员董儒梁,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双方当事人连线商定最终的调解协议内容。12月4日,双方在调解员的见证下在线签署调解协议。
次日,在调解员的敦促下,闫某如约付清商定的2万元劳务款。至此,一起远隔千里的劳务合同纠纷通过法官和调解员接力“云调解”的方式和谐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