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星 郝文磊
4月16日下午5时许,在昌江黎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昌江职教中心)综合实训楼二楼中式面点室内,一群孩子穿着清一色红色烹饪实训服,戴着帽子,一边听老师讲解揉面、擀面技巧,一边忍不住动手尝试。
揉面、擀面、拌馅……记者在现场看到,孩子们在实操过程中,认真细致,一个个胖乎乎的包子相继完工。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教室,落在孩子们的肩上、脸上……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班主任符翠翠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记者了解到,这群孩子都是职业教育初中班学生。“虽然他们曾经身上多少有些‘问题’,但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有时候画错了,及时涂改纠正,那就是一个好作品。”符翠翠告诉记者。
曾经的逃学少年立志要当大厨
“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厨师,自己开店当大厨、当老板。”4月16日下午,记者在学校操场边见到了就读一年级烹饪四班的小南,聊了半个小时左右,小南说了自己的目标。
小南留着一头中分短发,上身穿着白色烹饪实训服,外面罩着校服外套,话很少,笑容腼腆。
昌江职教中心副校长柯于和介绍,去年5月,小南因为在原来的中学经常逃课,被送到该中心职业教育初中班,那是第一期初中班开班,只有5个学生,小南是其中一个。
“感觉学校很大,我一开始不太适应。”随着交流的深入,小南慢慢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初三开始,他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不想上学,逃学成了他的日常。听说县里在职教中心开了一个初中班,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能学一些烹饪、电焊等技术,父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他送了过来。
在为期3个月的学习时间里,小南接触了面点制作、烘焙、热菜、电焊等专业,文化课基础差的他找到自己的乐趣。
小南说,这期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从昌江县公安局特警大队来驻校帮教的刘教官,每天盯着他们起床叠豆腐块被子、跑步、晨练……后来他们就养成了习惯,不用教官“盯”,也能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3个月时间很快结束了,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后来喜欢烹饪专业,小南跟父母提出了留校读一年级烹饪班的想法,也得到了父母支持。
现在虽然不在职业教育初中班,也没有了专门的教官,小南却养成了起床将被子叠成豆腐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他不再逃课了。“我除非生病了才请假,其他都是全勤。”小南告诉记者。
一年级烹饪四班班主任王静茹告诉记者,一开始听说班里来了一个职业教育初中班的学生,心里还挺担心的,担心有些不良行为习惯还没有改过来,影响其他学生。“后来慢慢发现,小南做起事情来,不比别人差,反而学习态度更认真、更成熟稳重。”王静茹说。
矫正学生行为习惯并教授技能
“我们以前也是这样锻炼身体的。”在操场边上,记者顺着小南手指的方向,看到刚刚在面点室上课的学生已经换了身衣服,在教官的带领下,整齐有序地在操场跑起来。
柯于和介绍,这些都是职业教育初中班第三期学生,现场带班的教官是特警大队民警范冠耀,这是他来住校带班的第二个星期,孩子们都很喜欢他。特警大队通过安排民警轮流来住校带班,在矫正日常行为习惯的同时,也给他们开展不同主题内容的普法教育课,对学生帮助很大。
“他们也是我教师生涯的最后一批学生了,带着他们,我感觉成就感更多。”已经执教38年的符翠翠告诉记者,她今年即将退休,去年12月开始担任职业教育初中班班主任,带的虽然都是“问题学生”,有的曾经辍学在家,有的曾经打架闹事,有的曾经小偷小摸……但是通过梳理学生的家庭背景、分析问题原因、总结解决问题方法等方面复盘归纳,进一步了解这些学生心理的变化,帮助他们摆脱问题,向正方向成长。
在符翠翠的提议下,学校每天下午都给职业教育初中班学生开设不同专业的体验课,让他们在体验中寻找自己的爱好、规划自己的未来。
创造平台帮孩子走出“困境”
职业教育初中班学生小宇告诉记者,他以前看到谁不顺眼就打,现在他把这些力气都花在电焊上,经过一轮体验,他说将来要报名电焊专业。“很有趣,也有成就感。”小宇说。
小武说他想学热菜专业,以前觉得上学无趣的他,如今文化成绩也提高了一些。“因为多识字才能看懂菜谱啊,听说我们以后的实习单位在上海,要多学文化才能去。”小武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昌江职教中心主任(校长)谭琼云表示,从去年5月22日开班以来,昌江职业教育初中班3期共接收学生30多名,其中大部分留下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几个回到原来就读的学校。
他说,这是昌江创新教育矫治的重要措施,也是昌江探索帮扶不良行为和逃学厌学未成年人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抓早抓小、提前干预,通过矫治、帮教,让曾经的“问题孩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同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技术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采访中,无论是这群“特殊”的学生,还是在想方设法给他们创造学习平台的学校老师、特警大队的教官们,说起孩子们的现在变化和未来规划,都让人感到满满的正能量和希望。
临走时,小南还跟记者约定,以后去上海可以尝尝他做的菜……(文中未成年人均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