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后记

  ■张雪南

  丰子恺先生在1939年写的《辞缘缘堂》里说:“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

  我也是土生土长的桐乡人,老家东田村离石门镇不足20里路。记得很多年前,我都是骑自行车沿着乡村小道到缘缘堂参观的。

  世事皆缘。20世纪90年代初,刚大学毕业的我,在高校工作之余,阅读了同乡丰子恺的一些文章、书画。有缘的是,我办公室5位同事,其中就有一位桐乡老乡张乐初老师。他是60年代杭大中文专业毕业的,对丰子恺很了解。他反复鼓励我要多读丰子恺的书,鼓励我研究丰子恺。他为我介绍认识了在桐乡工艺美术公司工作的叶瑜荪先生。从此,我与叶先生书信往来不断。他热情地介绍研究、纪念丰子恺的相关情况,讲解新出的丰子恺书籍、文章,交流学习体会,从而使我对丰子恺有了更广泛而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1992年5月,经叶瑜荪先生推荐,我应邀参加了在石门召开的桐乡县丰子恺研究会成立大会,有幸与丰陈宝、丰一吟等丰先生后人,及胡治钧、潘文彦、沈定庵等丰先生学生、朋友和研究者认识。

  当年8月,我调到了嘉兴工作,与叶瑜荪先生有了更多联系、见面的机会。后来,他兼任了桐乡丰子恺研究会会长,传递的信息更多。虽然,我没有走上丰子恺研究之路,但对丰子恺的关注、学习从未断过,特别是丰老的人生态度、品格和精神,深深地打动与影响着我,让我更平和、乐观地对待人生和工作,看淡世事无常,珍惜拥有的一切。

  尤其是在2018年,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更燃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丰子恺先生的那份崇拜与景仰。当我把多年已有的“寻缘”想法告诉叶瑜荪先生时,得到了他的肯定与支持,并给我推荐、联系了好多位访谈对象。

  2018年10月28日,我赶去上海寻访丰一吟老师。年近九十高龄的丰老师,从轮椅上起身走到客厅与我聊天,浓浓的石门乡音,微笑中透着亲切、慈祥。她多次跟我说:“你是桐乡人啊,那就用桐乡话讲。”

  我拿出随身带着的桐乡丰研会成立合影照和《丰子恺传》给丰老师看。她端详着照片。也许大部分人已认不出来,她就指着中间一位合影者说:“这是宝姐呢!”可见姐妹情深。而后,丰老师一页一页翻看有些泛黄的传记,特别是前面8页照片。她慢慢翻、细细看,点着照片给我解释,还指着第一幅照片《一九三六年的丰同裕染坊》问我:“你认得出我在哪里吗?”连问了两次,看我没答上来,她指着照片上最右边的一位小女孩说:“我在这里哦!”她注视照片良久,也许思绪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石门。

  接着,丰老师女儿崔东明捧出一本厚重的画册,这是刚出版的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北京展览的图册,丰老师和我一起看。一组丰公画给小儿丰新枚的《恩狗画册》,引起了丰老师的关注,一幅幅充满儿童相、生活相的漫画上,有很多文字写的是石门方言。丰老师情不自禁,用她那浓郁的石门话大声读了起来:“我唱山歌乱说多,蚌壳里摇船过太湖,太湖当中挑荠菜,洞庭山上拾田螺,拾的田螺笆斗大,放在小花篮里去望外婆,外婆坐在摇篮里汪汪哭,恩狗拍拍手去抱外婆。”……一幅一幅念来,很亲切、很流畅,弥漫着浓浓的乡音、乡情。

  尽管丰老师兴致很高,但怕累着她,东明合上画册说:“以后慢慢看。”随后,我便和丰老师讲起了自己的访谈心愿,并敬请丰老师开笔题字。丰老师用水笔在卷首中间签下名字:丰一吟。丰老师边写边说:“写勿好呀!”我连声说:“蛮好!谢谢!”

  从此,我便开启了长长的“寻缘”访谈,找寻一位位与丰子恺有缘有情的人,倾听他们的故事、评说,感悟他们的追忆和怀念。从丰先生的第三代后人宋菲君、宋雪君、杨朝婴、杨子耘、丰羽和崔东明,到丰先生的学生、朋友潘文彦、沈定庵;从丰子恺师友的后人李莉娟、经遵义、姜书凯、郑源、朱显因、张慰军、陈胜吾、易卫平、马亦钊,到丰先生的研究、传播者陈星、鲍复兴、叶瑜荪、钟桂松、陆昌友、朱钰芳、王一竹等。每一次访谈和交流,都给了我真诚的鼓励和帮助,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启迪和思索。这是一份情缘,更是一份力量,让我铭记在心,并不断累积起来。从中也生发了把访谈内容整理出来结集出版的念想,既是分享,也是纪念。历时多年的点滴积累,能有今天的阶段性成果,要真诚感谢他们一路的鼓励和支持!

  (本文系张雪南著作《清凉明月——天上有个丰子恺》后记,有删节)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李莉娟谈祖父李叔同与丰子恺
~~~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政能量
   第003版:近距离
   第004版:港湾
编者按
丰子恺跨越时空的“星”缘
永远保持良心善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