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陈太东 通讯员宋倩)近日,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因口角升级引发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件。承办法官通过深入溯源、情理兼顾的调解工作,促使当事人达成赔偿共识、维护合法权益,也妥善修复了邻里情谊。
2024年7月,容某与林某在村集体微信群中发生争执,双方情绪升级,继而演变为线下冲突。林某和林某某对容某实施了殴打,致其受伤住院。经公安机关处理并作出行政处罚后,容某就民事赔偿部分诉至法院,要求林某和林某某连带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8700余元。
案件被法院受理后,承办法官未急于按照常规流程安排开庭审理并作出判决,而是着手深入了解此次冲突的根源。法官查阅案件材料,走访村干部及部分知情村民等,全面掌握了当事双方的日常关系、矛盾爆发的具体诱因等情况,决定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帮助当事双方修复邻里关系,实现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法官与林某和林某某交谈,指出其行为的违法性和严重性,以及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同时,承办法官劝导容某。待双方情绪平稳后,法官组织当事双方坐在一起进行调解。调解初期,双方仍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法官耐心劝导并帮双方算清“三笔账”:一是“法律账”,详细解释赔偿项目的计算标准和法律依据;二是“经济账”,比较调解解决与判决执行的成本差异;三是“人情账”,提醒双方乡里乡亲的情谊比一时得失更重要。在法官算完“三笔账”后,二被告意识到继续僵持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原告容某表示愿意在赔偿金额上作出适当让步。经过协商,当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调解意见:林某、林某某当场一次性向容某支付赔偿款5800元,容某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双方就此次纠纷再无其他争议。调解协议达成后,林某、林某某立即履行了赔偿义务,当场将赔偿款支付给容某。随后,在法官的见证下,容某与林某、林某某握手言和。至此,这场因口角引发的邻里纠纷得以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