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何海东 通讯员郑嘉钊 李鑫)近日,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在执结申请执行人郑某与被执行人叶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中,以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为指引,既维护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债权,又通过高效处置财产保障了被执行人的权益,用一起“双赢”案例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法院执行工作的温度与力度。
案情回溯至一起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申请执行人郑某与被执行人叶某因民间借贷关系对簿公堂,生效法律文书判令叶某向郑某偿还相应款项及利息。然而,判决生效后,叶某未能按期履行还款义务,郑某遂向美兰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美兰区法院依法对叶某名下多处不动产采取查封措施,这既是维护司法权威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纠纷化解的重要一步。不同于简单的“一拍了之”,案件承办法官深知,强制执行的目的不仅是实现债权,更要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减少当事人损失,促进矛盾实质性化解。面对叶某起初的顾虑与迟疑,法官多次与叶某沟通,从法律规定、执行后果到财产处置的潜在影响,层层释法、耐心劝导:“拍卖不是终点,积极配合才能让查封财产发挥最大价值,这既是对申请执行人负责,更是对您自身权益的保护。”真诚的沟通终见成效。叶某逐渐打消抵触情绪,主动配合法院开展调查、评估、测绘、现场看样等工作:评估阶段,他详细提供商铺相关数据,助力测绘、评估机构精准核算价值;看样环节,他提前与租户沟通,向意向竞买人清晰介绍商铺区位优势、租赁现状。叶某的主动配合,为后续财产处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终,在美兰区法院的规范组织下,叶某名下一处商铺以一拍180万元为起拍价进入司法拍卖程序。得益于前期充分的处置准备与叶某的积极配合,商铺的区位价值、使用潜力被充分展现,吸引众多竞买人参与竞价。经过多轮激烈角逐,该商铺最终以355.5万元成交,溢价率高达98%,高出司法评估价近90万元,实现了司法处置财产的“价值最大化”。
拍卖成交后,叶某深受触动,更感念法院的善意举措,主动多方筹措资金,补缴了剩余全部欠款。这一行为不仅让他避免了其他财产被进一步处置,更让申请执行人顺利拿到了全部执行款,多年的债权得以圆满实现。案件执结后,双方当事人向美兰区法院表达了感谢,“法院既维护了我的权益,又给我缓冲的空间,这样的执行让人信服!”叶某的感慨,道出了双方当事人对司法公正与温度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