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法官找到西西并说明来意后,西西立即删除了该朋友圈内容,对于小啾主张的公开道歉和精神损失费,却不以为意。
看着小啾提交的微信朋友圈截图和聊天记录,刘颖婷意识到,这起案件看似一起普通的名誉权纠纷,背后牵扯的是多年的朋友情谊,若处理不当,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
“开庭审理、依法判决,虽然能解决法律层面的问题,但很可能会让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刘颖婷表示,办案的目的不仅是定分止争,更要化解矛盾。
刘颖婷认为,这起案件的核心是“气”,西西“赌气”发朋友圈,小啾“受气”才起诉,只要能解开她们心里的“气结”,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刘颖婷分别约见了西西和小啾。
面对法官,小啾觉得委屈,表示自己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西西虽然有些懊悔,但是嘴上仍不服软:“她也说过我坏话。我不可能在公众平台给她道歉的!我也不会赔钱!”
见到二人对“名誉权侵权”的法律界定并不清楚,都想“出口气”,刘颖婷决定以调解为突破口,先向两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再找到二人关系好的朋友从中劝说,从朋友情谊入手,引导两人换位思考,逐步化解矛盾。
耐心疏导,化干戈为玉帛
“专职调解员和她们是一个农场的,相互认识。”刘颖婷表示,为了调解更加顺畅,法庭的专职调解员也介入。
在和西西沟通时,刘颖婷和专职调解员耐心普法,表示并不是想评判谁对谁错,而是想解决问题。
“我先和你聊聊名誉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你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指名道姓带有辱骂性的内容,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对小啾名誉权的侵害,这是有明确法律规定的。”刘颖婷晓之以理。专职调解员也在一旁劝说。
随后在另一房间,法官和小啾释法说理:“朋友之间有矛盾,应该沟通解决,而不是在背后议论或者用极端方式发泄情绪。”
在刘颖婷的耐心疏导下,西西和小啾达成了调解协议,西西在微信朋友圈公开道歉声明,持续3天,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元。
从微信朋友圈里的“口水仗”,到“握手言和”,这起名誉权纠纷是湾岭法庭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作为基层法庭,湾岭法庭面对的大多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小额债务等“小事”。但在法官看来,这些“小事”却是容不得半点“小视”。
刘颖婷说:“一些群众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并不是多大的利益冲突,而是‘一口气’‘一个面子’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法官多一点耐心和细心,不仅讲法律,更要讲人情、讲温度,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法律,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解矛盾,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