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陈太东)“法院的同志,詹某的钱到账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不然我这心里堵得慌,连老友情分都快磨没了……”申请执行人蔡某在电话里说。另一边,被执行人詹某也道出心声:“多亏你们从中拉了一把,我和老蔡几十年的交情,差点就因为这钱彻底黄了,现在总算能喘口气了。”近日,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依托执前督促履行程序,巧妙化解了一对老友因借款产生的矛盾,既保住了欠款,更留住了多年情分。
时间倒回2021年。詹某开的小饭馆资金链断裂,急得团团转,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友蔡某。“老蔡,你看我这店快撑不下去了,能不能先借我3万块周转?等缓过来马上还你。”蔡某二话不说,当天就取了现金送到詹某手里,两人还签下借据。
可没想到,詹某的生意一直没起色,还款的事也一拖再拖。蔡某起初不好意思催,后来自己家里急需用钱,才几次试探着提起,詹某却总以“再等等”搪塞。2022年底,蔡某实在没办法,一纸诉状将詹某告到乐东法院。法院判决詹某10日内返还3万元借款,可判决生效后,詹某只是还了几千元就没了下文。2023年,蔡某只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局收到蔡某的强制执行申请后,法官助理王程弘看着案卷里“老友”“多年交情”等字眼,琢磨着:“这案子要是直接强执,这两人怕是做不成朋友了。”他当即向法官提议:“先试试‘执前督促’吧,毕竟是老熟人,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最终,法院决定用柔性方式介入,为这对老友的纠纷留个“缓冲期”。
“詹某,当初你做生意困难的时候,老蔡二话不说把钱给你,这份信任可不是谁都能给的。”王程弘话锋一转,“现在他家里也急需用钱,你拖这么久不还,不光是欠着钱,更是寒了老兄弟的心啊。”
詹某声音低了下去:“我知道。可他后来跟我算的利息比当初说好的高不少,我觉得他没把我当兄弟,就有点赌气……”王程弘听出了症结,立刻联系蔡某:“蔡某,詹某不是不想还,就是觉得你提的利息伤了和气。你俩这么多年交情,是不是也能让一步?”蔡某叹道:“其实我也不是非要那点利息,就是气他说话不算数。他要是能痛痛快快还了,利息少点就少点吧,毕竟是老朋友。”
最终,在王程弘耐心释法明理和引导下,双方终于敲定还款本息共计3.2万元。詹某于当日前往银行办理转账事宜,本案顺利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