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针对小张的顾虑,宋迎华提出折中方案:确定每月探视4次,提前确认活动安排;建立“探视日志”,双方互通孩子饮食、作息情况;引入法院家事调解员定期回访。
这些建议既保障了孩子的作息规律,又让父亲的参与有章可循。
“法官说得对,我不能剥夺孩子获得父爱的权利。”经过深入沟通,小张当晚主动联系小李,双方约定自5月起,小李每月可带走女儿陪伴4天。这样也缓解了小李家里老人思念孙女之情。
法院无缝连接服务群众
小李告诉记者:“如今,孩子开朗了许多,家里的笑声多了,也更热闹了。”于是便有了开头送锦旗的一幕。
在这起纠纷中,法官的调解既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精准运用,又融合了“背对背调解”“共情沟通”等柔性手段,效果明显。
接过锦旗的宋迎华告诉记者:“每个家事案件都关系着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幸福。我们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
这番话道出了琼中法院司法为民的深层逻辑——2021年,该院推行“群众诉求首接负责制”,要求立案前由首个接听当事人来电的干警全程跟进,立案后由承办的法官全程跟进,做到无缝连接,避免群众“重复说、多头跑”。
数据显示,通过建立家事纠纷“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分层过滤机制,琼中法院家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从2021年的42天缩短至2023年的29天,当事人满意度达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