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静怡
4月14日,早晨9时的乐东黎族自治县动车站,身着蓝马甲的小穗(化名)正将禁毒宣传册递给旅客。
这个一年前被困在抑郁迷雾中的17岁少女,眼前正熟练地讲解禁毒知识,眉眼弯成月牙。
“她从受助者蜕变成助人者。现在她是我们的志愿者之一。”海南省海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徐清雅看着正在忙碌的小穗感慨。她告诉记者,去年小穗还终日反锁房门,手腕的层层纱布下藏着伤痕。
省民政厅在乐东开展“包保责任人+专业社工”帮扶试点工作中,包保责任人、专家社工和心理咨询师数次用心沟通构建起信任的桥梁,小穗终于主动与社会联结,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这个曾站在生死边缘的姑娘,在助人中找到了自愈的“密码”。
初遇:
与社工分享自己的烦恼
时间回到2024年9月,在乐东某村,17岁少女小穗蜷缩在手机屏幕的蓝光里,耳边是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手腕上叠着新旧伤痕。自2023年初中毕业后,她就一直窝在家里,学业也搁置了。
包保责任人将小穗的情况上报村委会,而后村委会联系到海政社工,徐清雅接手了这个任务。得知小穗患有抑郁症,徐清雅在走访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一个阳光温和的下午,徐清雅推开了小穗的房门,眼前穿着宽大T恤的少女低声开口:“我想和姐姐单独说话,你们能不能出去?”女孩对站在徐清雅身后的父母说,眼睛却始终盯着地板没有抬头。
在父母离开房间后小穗突然热情起来,和徐清雅分享自己的烦恼。
“以后有什么事就跟姐姐说,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徐清雅摸了摸小穗的头,温柔的声音让小穗安心,两人也加上了微信。
“她整天锁着门,有时候我们敲半小时才开。”父亲许雷(化名)拉开柜子,好几种抗抑郁药物塞满了抽屉,仿佛记录着这个家庭的伤痕。临走时,看着病历与心理诊断书,徐清雅明白了小穗的病因。
“和小穗见面后,我们和心理咨询师共同进行了专业分析,为她定制了帮扶方案。”社工禹文成告诉记者,小穗心理危机较为严重,几乎没有朋友,与家人沟通也较少,导致其内心孤独,社会融入程度较低,所以采用“心理支持”及“融入社会”两步走的方案,首先提供心理陪伴、缓解压力,随后联结社会,帮助其重返校园。
破冰:
父母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2024年10月,村文化室内,空调发出嗡鸣。乐东民政局、镇政府、海政社工、团委、综治办等多个部门在村里举办了关爱儿童青少年的活动,20个孩子在“抢杯子”游戏中欢笑,小穗也在其中。
活动结束,小穗主动加了另一位同龄女生的微信。当晚,她很久没更新的朋友圈亮了:一张活动礼物图片配文“很高兴认识你”。
这是小穗半年来首次分享生活。社工松了口气:“她总算愿意接触外界了。”然而,本以为情况逐渐向好,小穗却再次出现自残行为。
“姐姐,我快撑不住了。”11月5日凌晨,徐清雅收到小穗的视频画面中,她手腕渗血,却拒绝接听任何电话。
原来,小穗因父母激烈争吵离家,独自赴三亚某宾馆打工,一段时间后回家,又再次因父母争吵离家出走,情绪激动的她再次选择了自残。
徐清雅和禹文成收到视频后第一时间将情况同步至线上心理咨询师王老师。社工与心理咨询师线上合作,运用接纳、积极关注、输入希望等心理疏导方法开解小穗。
“我们还有很多事没做呢。”“你还是我们很棒的志愿者!”通过持续3小时的线上疏导,小穗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
“情绪上头,除了崩溃还是崩溃,就想死,静下来就好了”。小穗平复后说。
“不开心的时候就大喊、打沙包、大哭一场,但千万不要伤害自己。”帮扶小组为小穗排解了负面情绪。
同时,帮扶小组对争吵中的父母进行干预:“孩子的情感处理模式,正是家庭的镜像反映。”
帮扶小组对小穗父母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深层次的挖掘,找出抑郁症结所在,加强有效沟通,改变了小穗的心理认知偏差。
“我们都知道,走出阴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用更多的耐心,才能浇灌出健康的花朵。”徐清雅对记者说。
在常态化的陪伴式情感干预过程中,社工运用专注倾听、同理等专业技巧,理解小穗的感受,鼓励她发泄自己,小穗也变得逐渐依赖徐清雅起来。
新生: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怎样才能真正地‘治愈’呢?”
“建立信任后,我们采取‘打造积极行为→积极情绪→积极结果→积极行为’的良性循环方式,逐渐建立小穗对生命事件、生活事务的正面认知,鼓励、陪伴小穗增加社交和活动。”面对记者的疑问,禹文成说。
2024年12月的一天,小穗赶到和她年龄相近的困境少女小雪(化名)家。当了几次志愿者,这是她第一次入户探访,她激动又紧张。
“蓝色是平静,红色是激动,生气的时候就画乌云。”20分钟的交流,她为小雪讲了好多种排解情绪的方法,举起的手腕上,旧伤痕已淡去。
这次探访结束后,小穗开始主动询问有没有志愿者活动。许雷很开心,他对徐清雅说:“希望你们能多带她出去走走。麻烦你们了!”
在高铁站禁毒宣传活动中,这个曾自我封闭的姑娘,主动为旅客普法。“阿妹笑得真甜。”55岁的张阿姨不知道,这个帮她提行李的志愿者,三个月前还站在生死边缘。
而后在徐清雅和禹文成多次邀请下,小穗常常参与困境儿童探访、慈善物资搬运、青少年活动、高铁站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爸,我想回学校上学。”小穗终于重新燃起求知的渴望。
今年开学季,在社工提供的建议引导下,小穗到海口某技校的美容美体专业就读。
“美甲不是涂颜色那么简单,要学色彩搭配、皮肤护理。”小穗课后开心地和徐清雅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
“她现在每周主动视频,还教她妈化妆。谢谢你们!”在社工的回访电话中,记者听到许雷的连声感谢。
家庭相册最新一页,是全家福里小穗的浅笑——这个曾经用极端方式抗争的少女,终于在18岁这年“破茧成蝶”。
“最好的治愈,是让光照亮他人的同时温暖自己。”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项试点工作中,已有30位未成年人接受帮助,未来将逐步把有效的工作经验推广至其他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