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晖
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人们常常将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搞混淆。从字面上,两者颇有相似之处,但实际却有不同之处。近日,本报记者通过梳理多起涉及虚假宣传的典型案例,采访律师释明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的差异,帮助消费者正确区分两者的违法行为与处罚力度。
案例1:消费者网购手机收到改装机,法院判商家退一赔三
近日,海口男子姜某在“抖音”平台看到某店铺销售的某品牌手机正在做促销活动,价格优惠。姜某花了2538元在该店铺购买了一部手机。商家向姜某承诺,该手机为某某XR原装正品,只是套了某某14pro的外观。
然而,姜某收到手机后,通过某软件验机时发现,该手机系内存扩容机,属于内存改装,并非原装正品的某某XR手机。
姜某认为收到的是“盗版”手机,跟商家宣传的内容存在重大区别,属于欺诈消费者的虚假宣传。为此,姜某将该商家起诉至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法院,要求商家退款,并承担3倍赔偿。
龙华法院经审理认为,姜某与商家之间成立信息网络买卖合同,属于合法有效的合同,当事人都应当遵照执行。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真实、全面的,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商家在姜某咨询手机信息时,承诺除了改变外观,里面配件均为原装正品。但姜某通过验机发现,该手机电池显示为“未知部件”,内存出厂值为64GB,读出值却是512GB,存在内存扩容情况。且屏幕和主板均存在异常,故涉案手机的宣传属于虚假宣传,商家的行为构成欺诈。
最终,龙华法院判决商家退还姜某货款2538元,并承担3倍赔偿,共计退赔10152元。
案例2:宣传保健品可治疗癌症,企业被罚款
2024年6月12日,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分局(以下简称“龙华分局”)接到线索,称海南金某某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保健品广告,涉嫌违法。
接到线索后,执法人员对该公司微信公众号进行浏览,发现该公司微信公众号未经审查,发布了多则涉及疾病治疗功能的保健品广告。为此,执法人员将公众号宣传内容进行确认,并通过可信时间戳进行取证。
2024年6月19日,执法人员前往该公司进行现场检查,该公司正常经营,法定代表人徐某现场无法提供保健食品广告审查证明材料。2024年6月26日,龙华分局对该公司进行立案调查。经查,该公司属于保健食品销售企业,主要从事“臻某某”牌金某某口服液和“双某”牌双某含片保健食品的销售。
为吸引客户,扩大影响和流量,该公司早在2018年就委托了海南天时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公司微信公众号“海南金某某”,并约定由海南天某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公众号的运维和服务,费用包括每年4000元运维费和2000元服务费,每年共6000元。
从2022年4月12日开始,在未经有关部门审查的情况下,“海南金某某”微信公众号持续发布了34则图文广告,对“臻某某”牌金某某口服液、“双某”牌双某含片保健食品以及芦荟等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公众号发布《“金某某对治疗癌症产生逆天效果?”》等多篇文章,内容均是通过患者自述的方式,讲述了金某某口服液可以治疗肿瘤等疾病的功效。
经调查,该公司行为均属于未经审查发布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品广告的违法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相关规定,龙华分局责令该公司停止发布广告,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并作出罚款2.4万元的行政处罚。
案例3:宣称“一件6折、两件5折”却只打8.8折,服装店被罚款
2024年4月29日,龙华分局接到市民通过12345投诉,称海口某服装店宣传商品“一件6折、两件5折”,实际购买鞋子折扣却是8.8折,涉及虚假宣传。为此,龙华分局予以立案调查。
经查,该服装店经营某品牌的鞋子、衣服等商品。2024年3月20日至2024年4月1日期间,该服装店开展价格促销活动,并在经营场所门口摆放宣传牌对促销活动进行宣传。宣传牌内容明显标示:一件6折、两件5折。
在促销活动中,该服装店并未按一件6折、两件5折的折扣销售,而是以高于“一件6折、两件5折”的折扣,售出32双鞋子,违法所得共计6433.4元。
由于该服装店的行为违反了《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相关规定,龙华分局依法没收违法所得6433.4元,并罚款6433.4元,共计罚没12866.8元。
律师说法:虚假宣传和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不同,处罚力度也不同
同样是打广告、做宣传,消费者如何区分虚假宣传和虚假广告?对此,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瑾表示,虚假广告是商家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社交媒体等传播媒介,向外界传播不真实、存在偏差的内容,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而虚假宣传大多发生于直接销售,或是面对面销售的场景中,主要表现为商家利用口头承诺、产品标签、虚假描述进行误导消费者。
刘瑾介绍,两者除了违法行为不同,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和处罚力度也不同。对于虚假广告,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规范广告活动,保护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虚假宣传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虽然二者本质都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但在法律上,两者的处罚重点和力度有所差异。
刘瑾表示,对于虚假广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一旦商家发布虚假广告,相关部门将责令其停止发布,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并视情节轻重,处以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若情节严重,广告主不仅营业执照会被吊销,甚至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而对于虚假宣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商家因虚假宣传,致使消费者权益受损,首先需赔偿消费者的损失,同时承担商品或服务价格3倍以上的惩罚性赔偿,赔偿金额最低不低于500元。“此外,商家还可能面临罚款、责令整改,情节恶劣的,还会被责令停业整顿。”刘瑾介绍。
消费者遭遇虚假广告与虚假宣传时,如何正确维护自身的权益?刘瑾建议,倘若消费者遭遇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可以第一时间妥善留存相关证据。例如购物凭证、广告页面截图、宣传视频录像、与商家沟通的聊天记录等,都可能成为维权的关键。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消费投诉。如向消费者协会反映问题,拨打12315投诉热线,消协将介入调解,帮助协商解决纠纷。
“此外,若损失较大,或通过调解途径依然无法有效解决,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此维护自身权益。”刘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