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连蒙
“小吴与我们非亲非故,10年来却一直帮助我们老两口,不是亲人也胜似亲人。”3月10日,海口市琼山区滨江街道北冲溪社区网格员吴月贝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感谢信,信的背后是“书香”调解员带来的社区温度。
近日,北冲溪社区“书香社区”的“书香润社区 阅读乐人生”治理实践创新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这是全省唯一入选的案例。在这个常住人口超2万人的社区里,“读书解疙瘩”成了新风尚,“书香”调解员们用沾着烟火气的“书香说法”,为群众解燃眉之急。
“书香”+调解 让民意“聚起来”
在北冲溪社区办事大厅里侧的转角处,藏着一方闹中取静的天地:木质书架上,养生典籍与儿童绘本交错堆叠,文学经典如墨色阶梯蜿蜒向上,窗边绿萝垂落的藤蔓轻抚着《诗经》的书脊。工作人员的微笑带着三分温润,贴心地为沉浸在书香中的群众递上一杯清茶:“您先看看这些书,等会儿办事也不急。”
“小小一个图书角看似不起眼,却是倾听群众诉求、收集民情民意的绝佳‘宝地’。”北冲溪社区党委书记周川琪介绍,自2024年3月创立“书香社区”调解机制以来,老党员、退休干部、社区网格员、热心群众等社会力量充分加入其中,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年来,群众评价良好,真正让民意“活”起来。
北冲溪社区党委副书记陈帅介绍,“书香”调解的核心是“共享民意”。社区通过设立图书角打造“共享民意”平台,创新性地将群众等待时间转化为参与治理契机。老党员、退休干部、网格员等群体构成的多元调解力量,正是“枫桥经验”中“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理念的生动实践。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向主动参与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3月10日上午10时,七旬老人李奶奶带着感谢信来看望网格员吴月贝,想当面交到她手中。听说她人在社区调解,李奶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书香社区”图书角,加入“阅读大军”,边阅读边等待,不一会儿便等到了想见的人。
“以前去社区办事就像赶场子一样匆忙,大厅多了这个图书角,等待都变得浪漫起来。”得知书架上的书有一部分来自居民捐赠,李奶奶离开时满脸笑容地对吴月贝说,“我家也有一些闲置的文学书籍,下次带来,给社区书香味再添点力。”
“书香”+调解 让矛盾“降下来”
3月10日下午,“书香”调解员们来到滨江某景和滨江某都小区回访,两个小区之间崭新的围挡矗立着,两小区物业经理笑着点赞:“这围挡一建好,近1500户居民都跟着受益,之前的矛盾妥善解决啦!”
此前,两小区被一堵围墙隔开,围墙两边都是停车位。去年围墙受台风影响发生倾斜,必须赶紧修复,可两小区却在修复费用分担上起了争执。滨江某都小区的业主们认为,台风让自家树木倒伏,对围墙有影响,愿意担责,可围墙是滨江某景小区建的,质量如何他们不清楚,所以认为按三七分担费用才合理。
滨江某景小区业主不同意,称当初建围墙全是自家掏钱,实际使用却是两小区共享,台风来时两边树木都压过来了,费用就该一人一半。
两边物业经理和业委会组织多次调解均未谈拢,于是求助北冲溪社区。社区马上启动书香社区调解机制,把相关人员都请到了调解室。
一走进调解室,滨江某都小区的业主代表王先生就眼前一亮:“在这书香气里调解,感觉真不一样,一下子就没那么大火气了。”调解时,调解员们既专业又暖心,讲法律也讲人情,现场氛围十分平和。
为了让大家心里更有底,陈帅请来了海南外经律师事务所律师黄丽。黄丽详细解释,要是围墙有安全隐患,威胁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两个小区都得负责。陈帅赶忙从书架上找出对应的法律条款,指给双方代表看。
经过三次调解,大家的态度都有了很大转变。最后,双方达成一致:两边物业一起动手,先把有隐患的围墙拆掉,各出50%的钱搭好围挡,之后再慢慢重建围墙。
周川琪感慨说:“‘书香’和调解结合,效果很不错,以前矛盾容易激化,现在有了这个机制,社区调解室就像个温馨的‘法治茶馆’,居民们在这儿喝喝茶、看看书、谈谈事,矛盾不知不觉就化解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心。”
“书香”+调解
让关系“好起来”
“关系搞成这样,谁也不开心。多亏书香调解员多次来我们家调解,疙疙瘩瘩说开了,大家还是好邻居嘛。”3月11日,颐和某景小区二楼业主李先生(化姓)指着楼下邻居的房门,亲切地说,“远亲不如近邻,静下来想想,当时赌气还是太冲动了。”
去年的一场台风中,王女士(化名)家的铁皮棚被台风吹到二楼致使李先生家玻璃破碎,大风大雨灌进来。好在有邻居、网格员王子晴和物业人员及时帮忙救灾,李先生和老伴并无大碍。
事后,李先生花费600元补好玻璃,并在物业见证下留存了相关证据。王女士一家从外地回来后,主动找李先生谈赔偿事宜。李先生提出,除玻璃钱外,家里地板、家具也有损失,希望王女士承担一部分维修费用。王女士却认为,自然灾害不可控,只愿赔玻璃钱。双方僵持不下求助于书香调解室。
北冲溪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则名和王子晴迅速介入,将两人邀请到书香社区调解室。陈则名巧用“六尺巷”的典故,从情理入手,让原本情绪激动的两人逐渐冷静下来。交谈中,李先生感慨原本两家关系不错,不想因这事闹僵。一番互诉衷肠后,李先生不再坚持其他赔偿,还说邻里和气最重要。王女士也深受触动,不仅当场转账支付维修玻璃费用,还热情邀请李先生及邻居到家里吃饭。之前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消散,两人握手言和。
王子晴介绍,邻里纠纷在社区调解中较为常见,对于无法现场调解的纠纷,他们会把当事人请到充满书香气的调解室。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更容易平复情绪、纾解“怨气”,调解成功率也大大提高。社区还邀请律师、退休干部和党员等热心居民加入调解队伍,大家共同努力,让社区更具人情味,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