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晖
近日,海口龙华龙门刺客文身馆因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被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分局依法处以罚没款1.21万元。
这并非个例。近期,我省市场监管部门对多家经营主体涉嫌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省市场监管部门对4家涉嫌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经营者发出行政处罚告知书。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海南经济特区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3年9月1日施行以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行为的排查和查处力度,并把相关案件查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对相关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规定》已实施一年多,未成年人文身现象是否有所改变?文身商家是否合法经营?执法部门如何排查和查处?近日,法治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大部分商家知道其行为违法,但少部分商家存在侥幸心理。
行业有了新的共识
作为全国首部关于未成年人文身治理的地方性法规,《规定》明确要求文身场所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不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提供文身服务时,对难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近日,记者走访海口10余家文身店家发现,大部分文身店门口均在店内显眼位置张贴了相关的提示和标语。
在海口市一公寓内的一家文身工作室,该店门口的招牌上,除了写明店内的主营项目,还在右边标注了“本店不接待未成年人文身”的字样。
位于海口市朱云路一家文身店内,一进门,就可以在前台处看到“未成年人禁止文身”的提示。
“我家有个在读初中的弟弟,能带过来文身吗?”在海口市蓝天路一家文身店里,记者试探性地询问该店老板。面对记者的提问,对方连忙摆了摆手,明确表示拒绝,并称“等成年后再说吧”。
那么,线上的情况又是如何?随后,记者打开某团购平台,输入“文身”进行关键字搜索,页面上立刻显示了海口市正在营业中的文身店。记者随机点击几家文身店,均可清晰地看到页面显示“未成年人请勿文身”的字样。
一名文身从业人员阿翔(化名)告诉记者,公安、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会不定期到店里检查,还会向文身从业人员宣讲各项政策法规。阿翔说,自从省里颁布了相关的规定之后,他都会看顾客的身份证信息,如果确实年满18周岁,阿翔才会为其文身。
阿翔称,自己目前还未碰到未成年人冒用身份证文身的情况。“未成年人不能文身,已经是新的行业共识了。”
违法的代价
文身行业新共识的产生,与强有力的监管和惩处力度密不可分。
2024年12月31日下午,未成年人王小某前往海口琼山一美容工作室。该工作室未核实王小某的身份证,便提供了文身服务。为此,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琼山分局依法对该美容工作室予以责令改正、警告,并拟罚款2.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599元。
记者从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2024年,该局会同海口市教育局、海口市卫健委、海口市公安局、海口市民政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联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若干规定>工作机制的通知》,并成立了海口市未成年人文身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协调各单位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文身监管工作。
据统计,2024年,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经营主体约谈会60家次,签署《文身机构行政约谈书》59份,查办一批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案件,立案处罚2宗。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表示,当前,我省全面向社会征集线索,如发现未在提供文身服务场所的显著位置标明“不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等提示,以及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行为,均可拨打12315进行举报。
一时冲动 一生之伤
曾经文身的人,现在怎么样了?对于我省出台的《规定》,他们又有哪些看法?
“如果时间还能重来,我一定不会在身上留下这个‘印记’。”2月25日,来自海口的市民阿虎(化名)望着自己手臂上一条醒目的疤痕,苦涩地说。
2021年,年仅16岁的阿虎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口角,被多人殴打。被殴打后的阿虎不服,于是,在未告知家人的情况下,阿虎跑去一家文身店,让老板在其左手臂上,文了一个“猛虎下山”的图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后的阿虎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找工作时,文身使他四处碰壁。
“如果当时就有这项《规定》,也许文身店老板就不会给我文身了。我也不至于到现在都在后悔。”提起文身经历,阿虎懊悔不已。
小霖(化名)也一时冲动进行了文身。2024年11月,还未成年的小霖与朋友共同前往海口市龙华一文身工作室。小霖通过假身份证,让文身馆的经营者陈某相信其已经成年。随后,陈某就为小霖进行了文身服务。陈某在小霖的左手小手臂上,分2次文了3个图案,每个图案收费700元,共收取了2100元。
海南省律协参政议政与行业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龙分析,未成年人使用假身份证、商户法治意识不强、利益驱使等原因,是导致未成年人违规文身的重要因素。
拒绝未成年人文身 需多方共同努力
如何有效防范未成年人文身?王龙建议,国家出台和完善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处罚措施,对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文身店和个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尤其是对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的个人或组织依法从重处罚。检察机关可针对为未成年人违规文身的商家,提起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在执法方面,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安等部门可组建执法专班,形成防控监管合力。
王龙称,学校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员+校医+法治副校长”干预机制。家长也要强化日常监督义务。对于严重失职监护人,可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未成年人是否通过欺骗手段获取文身服务,文身经营者都应承担主要责任。”在王龙看来,文身经营者有义务对前来文身的人员进行身份核实,若因疏忽未履行该义务,即为违规行为。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机关共同努力,让‘拒绝未成年人文身’从法规要求转化为行业自觉,不能让未成年人文身成为监管灰色地带。”王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