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同时,由于现有法规没有明文规定监管单位、内容、措施和手段等,导致这种新兴的经营方式出现了监管盲区。
为何现制现售饮用水机乱象重重,且价格比市政自来水的价格高出不少,却依然有不少消费者使用?3月13日,记者走访美兰区美舍小区时,正在现制现售饮用水机前打水的居民方女士道出了缘由。
方女士称,由于自己所住的小区是老旧小区,家中的自来水时不时会出现异样的颜色,因此,她认为现制现售饮水机的水质可能比市政自来水好一些。记者走访中发现,不少使用此类饮水机的市民都有着方女士一样的想法。
谁来监管?
听证会明确监管对象
为了有效规范新型的市场经营业态,同时保障群众饮水安全,2023年9月,海口市检察院组织召开督促履行现制现售饮用水监管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初步调查听证会,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学教授、消费者协会代表以及海口市相关职能部门参会。
“现制现售饮用水不属于食品,不适用食品安全法,因此不能要求经营者办理食品经营许可。加上可移动、可随意安放的机器经营又不属于典型意义上的营业场所,对我们来说,监管就有些棘手。”
“这种供水方式比较特殊。虽然我们负有卫生监管职责,但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多个部门,单一部门难以解决,如没有公示经营信息,我们也没处罚依据。若不需要办理卫生许可,我们监管就会存在‘发现难’的问题。”
听证会上,相关职能部门纷纷就监管履职面临的难题发言。
现制现售饮用水是否为食品中的产品水,还是属于生活饮用水?谁对其有监管职责,如何进行规范监管才能确保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在法律规制的范围内,行政机关目前的履职是否属于未依法履职?
一时间,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诸多难题亟需解决。
在会议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讨论下,最终确定了立案监督的部门和予以协作监管的部门。
改头换面
新业态有了新监管
2023年10月、11月,海口市检察院发出磋商函,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消除现制现售饮用水经营中存在的卫生安全风险等问题,采取有效监管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经磋商,海口市有关部门迅速对问题进行摸排,掌握了辖区内共投入经营的172台饮用水机点位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了动态经营管理台账,对检察机关提到的问题点位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并主动抽检水质,开展多轮卫生考评,对类似问题进行全市排查发现问题及整改,在四个区分别建立经营示范点,组织经营者进行学习。
与此同时,针对现制现售饮用水机售水存在虚假宣传、市场交易主体不明等问题,海口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全市经营的底数情况,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排查129个小区或点位。
“磋商程序的出现,是以缓和的方式,督促和推动行政机关协同履职,及时维护公益。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能提高司法效率。”承办检察官介绍。
不久前,承办检察官带着检察官助理和书记员,开展了公益诉讼“回头看”工作。
原本现制现售饮水机的机身仅公示了一个电话号码,如今不仅公示了营业执照,还公示管理人员的健康证、水质检测报告以及卫生许可批准文件等;原本饮水机随意摆放在草坪里,无人看守和管理,如今制水设备、消毒维护记录定期更新;原本设备上宣传“直饮水十大好处”的文字,如今也没了踪迹……
至此,海口市辖区的现制现售饮用水水质检测、经营信息公示、防护设施等不规范情况得到改善,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饮用水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