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困难是她的事,我们当时约定工资每月4000元,我只想要回三个月的工资。”2月29日上午,在海口市中级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副庭长周慧娟的办公室内,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的当事人情绪激动。
周慧娟一边递给当事人一杯水,一边耐心地向她解释案件相关的法律条文和类似案件判例,经过1个小时的努力,最终促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本报记者 陈敏
每年办理400多件民商事案件
热情爽朗,认真专注……这是记者见到周慧娟时的第一印象。
“今天案件调解还比较顺利,有时候一个上午都调解不下来。”周慧娟笑着告诉记者,成为员额法官以来,她每年要办理400多件民商事案件。
周慧娟办理的民事案件大多是婚姻家庭、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纠纷,既是生活中常见的纠纷,又是最容易引发激烈矛盾的纠纷。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周慧娟善于发现解决纠纷的关键点。“把自己当成当事人,试想在那样的处境下我会怎么做,就会觉得各种各样的经历都能理解,各种各样的人都应该包容。”周慧娟说。
“下午2个庭,明天全天都有庭,后天上午也要给当事人作调解……”记者翻看周慧娟的笔记本,哪天开庭,哪天调查案件,哪个时段约见当事人,都被她安排得一清二楚。
数据显示,2023年周慧娟共收案628件,结案476件。因办案效率高、质量好,赢得了当事人的赞誉。
得到当事人肯定是最好的礼物
不久前,周慧娟接手了一宗千万遗产继承纠纷案。陈某与前妻婚后育有3个儿子,双方于1999年10月离婚。2009年4月,陈某与赵某再婚,育有一女。陈某因病死亡,遗留房产、车辆、银行存款、证券等价值千万财产。因未留下遗嘱,陈某的3个儿子与继母因遗产归属产生争议,继而对簿公堂。
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周慧娟明白,案子好判,但官司再这样打下去,一家人就结下了仇怨。
经过深入调查,她发现,陈某在世时,一家人其乐融融,并无矛盾。周慧娟理清矛盾根源后,经过双方10余次的调解方案交换,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对陈某名下的涉案遗产进行了合理的分配。
“如果真的对簿公堂,我们一家人肯定会矛盾加深。谢谢你为我们着想,耐心作调解,让我们一家人重归于好!”事后,双方当事人来到法院向周慧娟送锦旗。
周慧娟告诉记者,能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肯定,就是她最好的礼物。
海南省三八红旗手、全省法院优秀法官、海口市优秀共产党员、海口市法院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民事裁判文书一等奖……面对诸多荣誉,周慧娟总是想着还能做点什么?为此,她积极参加“送法下乡”“护苗”专项行动等活动,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