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午,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李丹到看守所提审,午饭前回到院里又开始翻看相关案卷,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合理利用时间碎片来学习提升,已成为李丹的一个习惯。
“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身边的同事学。”谈起自己的公诉工作经验及获得“全国优秀公诉人”等荣誉时,李丹告诉记者,这一路成长,都是很宝贵的经验,包括那些让她终生难忘的“零经验”。
■本报记者 张星
第一次站上公诉台“被动挨打”
“作为国家公诉人,第一次出庭的经历是我永生铭记的一次心路历程。”李丹说,她清晰地记得2017年第一次以公诉人身份出庭时,那“灰头土脸”“被动挨打”的情形。
“半路出家”的李丹并非科班出身,为了尽快适应新岗位,她把案子涉及的法律问题一个个搞懂弄通,在闲暇之时通读研学法学理论、各类案例判决。
一路闯关,一路成长。2021年,李丹荣获“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工作者”,2023年荣获“全省十佳公诉人”“全国优秀公诉人”称号等,这让同事们都对她刮目相看,毕竟她的公诉工作经验也只有7年。
面对同事的夸赞,李丹总是谦虚地说:“都是运气好。”但是只有李丹自己知道,其中的努力,要比其他人多出很多。
李丹说,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付出,经历一个又一个案件的打磨,才能淬炼成钢。
走进案发现场找到疑点
在采访中,李丹让记者看了她前段时间下乡到命案现场寻找证据、证人、模拟现场的照片、视频等资料。
“只有‘亲历性’办案,走进案发现场击破案件疑点,才能准确、全面把握案情,使案件取得重大突破,有效提升了办案质效。”李丹说。
李丹告诉记者,2018年她办理一宗涉及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案件,一天晚上她单独在办公室查看案件证据材料,看到资料里死者照片,心里五味杂陈。李丹忙完准备回家时,走在漆黑的、长长的走廊时,听到窗外呼呼的风声,想起刚看过的照片,胆战心惊,吓出一身冷汗。
“现在不害怕了,到目前办理的命案有20多个,习惯了。”李丹告诉记者。
随着办案数量越来越多,去命案现场次数越来越多,李丹也练就了一身过人的胆识,也扎实了业务能力。
在办理一起酒后驾车撞倒并拖行致被害人死亡案中,李丹通过查证,与法医多次沟通,最终改变侦查机关的移送起诉罪名,以故意杀人罪起诉并判刑。
交谈中,记者发现,李丹思路清晰,逻辑严谨。“丹姐对待每一个案件细节都很严谨,潜心打磨。更让我很敬佩的是,她在努力办案的同时,一直注重学习积累。”经常跟着李丹办案的书记员陈迪海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