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麦文耀
走进三亚市城郊人民法院崖城人民法庭(以下简称崖城法庭),一扇题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字样的屏风赫然映入眼帘,其中蕴含的司法公正、司法为民,也正是崖城法庭矢志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座右铭”。
记者了解到,今年截至目前,崖城法庭共受理案件1000多宗,但诉前调解率达到49%,相比去年上升了17%……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崖城法庭一直以来坚守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通过深耕纠纷调解、定分止争,以“小调解”润泽“大民生”的生动体现。
小法庭大作为
真切解决群众烦心事
前不久,崖城法庭以诉前调解的方式,高效化解了39起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
“没想到不用诉讼就可以拿到工资了。谢谢你们,帮我们拿到了血汗钱!”在调解室内,拿到工资的兰某某等39名农民工纷纷露出了质朴的笑容,向法官表示感激之情。
原来,去年6月10日至22日,兰某某等39名农民工受雇在三亚市崖州区某安居房项目从事劳务工作。涉案工程项目竣工后,承包方因资金周转困难,未能按约支付农民工工资。农民工们多次催要未果,遂诉至崖城法庭,要求工程承包方立即支付拖欠工资。
如何为农民工快速打通讨薪路,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拿到血汗钱,这是崖城法庭法官助理王大宝收到起诉材料后,第一时间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案件情况、争议焦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审查和梳理后,王大宝决定借力诉前调解机制,积极组织双方“面对面”“背对背”沟通调解。
“当时我们一方面向工程承包方普及相关法律规定,释明拖欠农民工工资将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引导其换位思考体谅农民工生活的不易。另一方面则联合崖州区司法局给39名农民工依法指定法律援助工作者,共同帮助他们分析利弊,疏导并缓和对立情绪。”王大宝介绍。
“我目前确实经济困难,需要时间筹措资金,希望再延缓一周支付工资……”通过多次耐心细致的沟通,工程承包方终于深刻认识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严重性。在调解员的解释下,39名农民工对此予以理解,双方遂达成了调解协议。
为了农民工能够顺利拿到工资,崖城法庭工作人员还实时跟进案件情况、每日必问支付进度。在连续多日的努力下,工程承包方最终提前将所欠农民工工资一次性付清。至此,该39起农民工工资纠纷圆满解决。
“39名农民工大都是崖城本地人,每个案子分开来看,涉及金额虽然不大,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心头‘天大’的事。”在崖城法庭庭长邵志琨看来,基层法庭涉及的纠纷案件大多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不论案件大小,不管金额多少,为老百姓真真切切地解决“烦心事”,也是法官心头的“大事”。
小举措大作用
设立特色“解纷码”
三亚市崖州区是海南冬季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南繁育种基地所在地,每年有大量果蔬上市并输送到全国各地。(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