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麦文耀 覃创源
陵水黎族自治县在坚持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纠纷化解向系统化、专业化、多元化、法治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成功打造“枫桥经验”之“陵水模式”,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枫桥经验”之“陵水模式”有何独到之处?近日,法治时报记者专访了陵水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肖峰。
记者:请问陵水在抓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肖峰:一是用实党建引领,体系建设走在预防前。建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调解委员会,构建“党建+网格+基层治理”的解纷体系。
陵水落实镇三套班子挂钩联系解纷机制,加强解纷工作领导,倒逼压实解纷责任;依托镇综治中心(矛调中心)平台,引入律师、行政执法力量,整合基层政法各单位、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资源,组建起“1+5+N”调解“大联盟”阵容。成立镇专门商事人民调解委员会,广泛吸纳优秀的外来建设者参与解纷工作。针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还成立主动“登门办”矛调突击队,为快速、妥善就地解决纠纷夯实基础。
二是用活“九字真经”,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畅渠道”,倾听群众心声,完善信访平台、综治平台规范化建设,利用信访系统和网格员App手机终端“线上+线下”收集社区民意,及时在镇政府、各村(居)委会公示县领导每季度下访日、镇领导每月接访日,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沉下去”,主动发现矛盾,充分发挥“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小组长”每日常态化排查工作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摆上来”,精准把脉问诊,建立由乡镇政法委员牵头,综治部门统筹,由各村、基层政法各单位、镇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每月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例会,听取矛盾纠纷排查“体检”汇报,把问题摆上桌面,共同把脉问诊,分析研判。
三是用好“德法”良药,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运用法治保障和德治教化相结合,提升调解工作效能。“德法”融合,夯实解纷工作基础。建立“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N”模式,包村入户宣传法律法规、惠民富民政策和道德模范故事,营造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法情”互动,化解双方心理隔阂。挑选专业性强、善打“感情牌”的调解人员成立调解小组,通过拉家常、摆事实、讲道理方式拉近当事人距离,深入分析纠纷焦点症结,融合情感共鸣,促进矛盾化解。“法理”保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组织村(居)法律顾问和各领域专业人员全流程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归纳矛盾争议焦点,厘清纠纷事实原因,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及时定分止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