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星 赵世馨
11月15日,三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鹏带队到崖州区梅西村开展下访接访和调研考察工作,详细了解基层社会治理及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梅西村干部群众不断探索建立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积极探索,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这也成为三亚政法工作的一个先进典型。
“近年来,三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三亚建设。”近日,林鹏在接受法治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记者: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效路径;崖州区梅西村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三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独到之处。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三亚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总体情况。
林鹏:围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建立完善组织协调,强化考核督导;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增强维护社会稳定力量;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维护全市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社区服务能力水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等,积极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示范点创建工作。
近年来,三亚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把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加强平安三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整合资源、下移工作重心,以多网融合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支撑,不断深化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有力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与平安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将其融入三亚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研究解决制约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基层政法综治维稳工作力量,协调市直各单位立足部门职责,抓好各自领域、行业的防风险、化矛盾、保安全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基层社会治理调查研究,每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研判,把三亚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置于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局,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从长远的角度制定政策措施,健全法律规章制度,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综合保障支撑,确保三亚市平安建设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严格督查考核,将各区、各部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情况纳入平安建设考核重要内容,推行月报制度,健全完善季度督查、年度考核机制,切实发挥督查考核的导向作用,制定督查考核办法,抓好市、区两级平安建设督查考核工作。
为维护社会稳定,三亚不断强化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共有176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其中村(社区)调解组织138名、行专调解组织38名。加强市、区、村(社区)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形成上下联动、横到边、纵到底的调解组织格局。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缓解村(社区)的工作压力,三亚市注重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队伍,聘请律师、行政执法人员、村干部担任兼职调解员,聘用“五老乡贤”或懂法律、懂民情、具有调解经验的人员担任专职调解员。利用人民调解员贴近群众和熟悉民情的优势,预防矛盾纠纷激化。指导各区、各职能部门聚焦重点矛盾纠纷、重点场所领域、重点人员群体,深入各个村(社区)、工地、小区等困难人群多、纠纷问题多的地方,围绕邻里、婚姻家庭、生产经营等开展排查。同时加大对社会关注度高的旅游、房地产、农民工工资、金融、民商事等领域的排查力度,确保三亚市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记者:三亚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过程中,您认为比较突出的成就有哪些方面?请您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一下。
林鹏:我们通过打造吉阳区博后村、南丁村,崖州区梅西村,以及育才生态区青法村等乡村示范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切实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落地生根,筑牢“平安乡村”根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是筑牢治理“桥头堡”。博后村通过构建“五级网格”治理模式,将产业发展、创文巩卫、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融入“党建+”,实现了乡村从贫穷落后到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二是创新乡村“微治理”。梅西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设立村民小组组务会、“三护”(护路、护水、护林)理事会、“群防群治”理事会和“环境整治”理事会等,成立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将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队员、法律顾问、网格员、乡贤和派出所民警等力量纳入到调解队伍中,通过协调各方力量化解矛盾纠纷,开启矛盾纠纷调解新模式。
三是增强村民“向心力”。梅西村通过成立“老人会”,为村里老人建设活动场所,定期开展访疾问难、访困问苦、访老问弱“三访活动”,每年组织看望全村65岁以上老人,并发放慰问品。对发生天灾人祸和重大变故的家庭,村“两委”干部上门看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