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星 见习记者 覃创源
近期,一种新型玩具“萝卜刀”火了!上甩出鞘,下拉归位,中小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这种玩具到底有什么魔力?真的适合学生玩吗?有没有存在安全隐患?对此,法治时报记者近日到海口部分学校、文具店进行了实地探访。
有多火?
“全班一半人都在玩”
10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朱云路的海口市琼山第二小学,在学校门口几家文具店,记者看到,“萝卜刀”被摆放在店铺的入门处、收银台等显眼位置,价格多在4-15元之间。虽然名字里带“刀”,实际上大多是塑料做的,刀头并不锋利。而且记者发现,店里还卖“萝卜枪”“蝴蝶刀”等多种产品。
当天临近上午放学时间,记者又来到海口市琼山文庄第一小学门口附近的文具店。
记者在一家文具店花了4块钱购买一把“萝卜刀”。店主告诉记者,最近“萝卜刀”销量明显回落,每天能卖出3到5个。“刚出来的时候在抖音、快手上很火,经常有学生来店里询问购买,每天能卖10多个。”店主介绍说。
“你们有没有人买过这个?”现场,记者询问前来店里选购文具的学生。张同学打开书包,向记者展示了这款被网友称为“解压神器”的小玩意,一甩“刀”就出来,再一甩就收回,玩得很是熟练。“班上男生女生都在玩,一甩一甩挺爽的,比较解压。”张同学说。
一旁的吴同学也说,他们班54个人,几乎有一半的同学都买了。他看别人都有了,忍不住也买了一个。
会伤人? 部分家长对其安全性表示担忧
对于“萝卜刀”的风靡,部分家长表示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就火起来了。”陈女士的儿子在海南省农垦直属第三小学上学,前几天也求着她买,但她觉得有点危险就没同意。“我从网上看到新闻,一个小朋友玩‘萝卜刀’,戳到了别的小朋友额头,缝了4针。”陈女士告诉记者。
这种号称解压的“萝卜刀”,也引发了家长们的不同看法和讨论。
“这玩具真的适合孩子吗?”陈女士说,部分家长的担忧主要出于对其安全性的考量以及是否存在诱发暴力倾向的风险。一方面,低年级孩子玩闹时常常不知轻重,课间拿着“萝卜刀”跑来跑去,可能失控伤到同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虽然这是玩具,但也可能在孩子心里埋下暴力的种子。
家长林先生则认为这种担忧有点“小题大做”。他认为“萝卜刀”多为塑料材质,“武力值”不高,身边也鲜有因此受伤的案例,家长不必对孩子过度保护,任何东西使用不当都可能造成危险。
“我们小时候还玩小刀、弹弓、气枪呢。”林先生说,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应该把玩具用于伤害他人,就像他们小时候经常被家长教育,玩具枪口、刀尖不应该对准他人一样。
“要多方面看事情,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教育。”五年级学生家长汪先生说。
怎么破? 监管和教育不能少
“老师规定不能带去学校。”“看到了,老师要没收的。”在采访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萝卜刀”只能在家里玩,学校老师不让带这些玩具去学校,怕伤到别人。
海口文庄一小的王老师接受采访时说,家长们不必对“萝卜刀”太过担忧,“我读小学的女儿也有一把。”她表示,平时不允许孩子带玩具到校,老师们看到了也会加以劝阻。
记者看到有媒体报道,福建泉州部分学校发布通知,提醒家长关注“萝卜刀”,有的学校禁止学生将该玩具带到学校。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屈芳表示,比“萝卜刀”本身更值得警惕的是,有的网店在营销中使用“看谁不爽就叨一下”等宣传广告语。这种不健康的价值观引导,容易给孩子造成“玩刀不是一件危险的事”的错觉。
海南海大平正律师事务所律师胡乾华认为,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能仅靠家长,更需要学校、监管部门等各方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构筑起“护苗”防护网。
作为市场秩序的“守护者”,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用于未成年人的玩具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或行业安全标准,对于违法违规生产、销售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为玩具上好“安全锁”。
商家在出售玩具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关注玩具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摒弃含有暴力内容的不良广告宣传,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胡乾华表示,家长、学校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上好“安全课”。未成年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不足。家长要履行好监护义务,教育孩子了解使用刀具的风险和注意事项,防止误伤自己或伤害他人。学校也要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家校合力,共同守护好孩子们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