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报全媒体记者 黄君 李传敏
“放假期间,同学们在家的时间比较多。你们知道,如果不注意,在家也可能发生意外吗?”
“在家能有什么意外?”
“我爸妈不给我碰家里的电插座,就是怕出意外……”
近日,在琼中新伟南居委会党群活动中心内,随着民警的提问,课堂氛围逐渐热烈,学生和家长踊跃回答问题。
这是琼中公安局红毛派出所“社区警校”的第一堂课。当日,琼中公安局、红毛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学生、社区居民齐聚一堂,民警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且实用的安全教育课。而这家“社区警校”,也是我省首家“社区警校”。
沉浸式教育 让安全知识长出“触角”
作为面向社区居民的公益性、常态化安全防范教育平台,“社区警校”的第一堂课就像一场及时雨,精准聚焦暑期里家长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儿童防溺水安全知识。20余名孩子带着好奇的眼神,拉着家长的手早早来到现场,小脸上写满了期待。
“小朋友们,夏天到了,大家喜欢去水边玩吗?”琼中公安局红毛派出所民警徐磊一开口,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徐磊没有讲枯燥的道理,亲切的语气让孩子们更加愿意参与互动,随后她话锋一转,引出了课堂的主题:“水边也藏着很多危险。每年夏天,溺水事故时有发生。”
徐磊结合一个个真实案例,向大家讲述了溺水事故的突发性:“有个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只是在河边蹲下来洗手,脚下一滑就掉进了水里,短短几分钟,就再也没能上来。”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家长们更是屏息凝神,紧紧握住了身边孩子的手。
徐磊还详细剖析了溺水的严重后果,她指着PPT上的图片,告诉大家危险水域无处不在:“小区旁边的池塘、郊外的小河,甚至是工地里的积水坑,都可能成为致命的陷阱,所以大家要时刻绷紧预防这根弦。”
实用技能 让居民安全感满满
课堂氛围越发热烈。民警们深知光有理论不行,实用技能才是关键时刻的“救命符”。
琼中公安局红毛派出所所长李晖拿出一根长长的竹竿,一边现场演示,一边说:“如果看到有人落水,我们不能直接跳下去,尤其是小朋友们。这时候,我们可以找一根这样的长竹竿,伸到水里让落水的人抓住,然后大家一起把他拉上来。”
他一边说,一边模拟着救援的场景,动作标准又规范。接着,他又拿起一根绳索和几个空矿泉水瓶扎成的漂浮物,说:“绳索和漂浮物也能派上大用场。大家看,这样抛过去,就能给落水者争取时间。”
李晖“变魔术”般的技能让孩子们看得眼睛都不眨一下,有些胆大的还举手想试试。
李晖笑着邀请了几个孩子上台,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记住了,未成年人绝对不能贸然下水施救,一定要第一时间大声呼救,找旁边的大人帮忙。”他反复强调着,生怕孩子们记不住。
李晖还特意梳理了青少年必须恪守的“六不”准则: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结伴游泳、无家长或教师带领不下水、不到无安全设施及救援人员的水域、不到不熟悉的水域、不熟悉水性者不擅自施救。他把这些准则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口诀,带着孩子们一起念,家长们也在一旁默默记着,有的还拿出手机把准则拍了下来。
多方守护 让安全融入日常生活
课堂上,李晖也对家长们提出了要求,提醒他们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做到“四个知道”:知去向、知同伴、知归时、知内容。课程即将结束时,家长们纷纷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张女士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危险离得远,今天听了课才知道,很多小细节没注意就可能出事。以后我可得把孩子看得更紧了。”
另一位年轻的父亲黄先生则拿着刚才演示用的空矿泉水瓶,兴奋地表示:“民警教的利用长竹竿和空矿泉水瓶制作简易救援工具的方法非常实用,关键时候能救命啊!我这就回去把这些方法教给家里人。”
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户,孩子和居民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这所开在居民身边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就像一位默默守护的卫士,用专业的知识和暖心的服务,把防范的技能传递到千家万户。
红毛派出所教导员文开良介绍,“社区警校”秉持着公益性、开放性、创新性、共享性的原则,以社区警务团队为载体,吸纳民警、消防、律师、社区工作人员等各方力量走进课堂,不仅讲知识,还是一个集法律宣传、反诈宣传、治安防范、禁毒教育、矛盾纠纷处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宣传和培训平台。
“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把大家最需要的安全知识精准地送到家门口。”文开良说。
“下一节课,我们将联合律师讲课。我们要把‘社区警校’打造成居民身边‘看得见、问得着、信得过’的安全知识‘加油站’。”文开良透露,后续“社区警校”会定期推出更多精彩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