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你们住得这么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为2米地闹成这样,值得吗?”调解团还引导双方从邻里关系角度换位思考。
此外,镇司法所同步发力出具了《法律意见书》,再次阐明1997年规划宅基地边界的合理性和2010年证明的无效性,并正式启动宅基地确权程序,将原始规划图纸、测绘报告等核心证据提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经过多次沟通调解后,双方也从最初的剑拔弩张,到能够相对平静地听取意见。最终,双方同意作出让步,按照镇政府重新划定的界线盖房。就此,一场持续多时的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置。
制度闭环
构建长效机制“防反弹”
“历史遗留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通过流程再造、数据化监管等手段,实现‘处理一案、规范一片’。”板桥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周斌在复盘此案时说,板桥镇在解决个案的基础上,着手构建起长效机制。
矛盾纠纷化解小组在处理好双方的宅基地边界争议后,立即申请不动产登记确权,同时在争议地块埋设永久性界桩,定坐标点位,形成“证书+现场+数据”三重确权保障。
板桥镇政府以此案为契机,建立了村委会受理核实,镇资规、农服等部门核查,多部门联审,分管领导审核,报相关政府部门备案的宅基地审批“五审制”。
“现在发一张证明要经过严格规范的程序,就是要把制度链条‘拧紧’。”周斌表示,这种流程再造,保障了审批的合法合规,也避免同类纠纷再次发生。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村村响”广播、村民大会宣讲等多种宣传方式,提升群众对宅基地审批的政策知晓率,同类咨询量下降60%。